与刘勇的认识、交往,缘于2014年2月的一次新闻采访活动。当时《山西晚报》派出阵容强大的记者团来到北京南部大兴凤河流域考察采访明清移民文化。无论从考据学、移民史的角度,还是从乡愁论、非遗元素的时空对接,由于有了刘勇先生的牵线搭桥、学术指导,使得永定河源头的山西记者很快地融入了对京晋两地乡愁文化的认知。
这些年,新国门下的凤河传说立项区级非遗,京晋两地的文化互动、协同协作不断深入,学术研究确实离不开刘勇,圈内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大槐树下的乡愁使者”。
刘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普通学者往往执著于象牙之塔的正史考据训诂,在田野调查弥补正史的功夫做得显然不到位,但刘勇有点决绝,甚至有点古代知识分子的君子风骨。十多年前,他放弃了优渥的生活环境、舒心的工作岗位,毅然决然舍高职、去安逸走向山西广阔的田野寻找北京母亲河源头的文化气象,逡巡于京晋两地,金石证实,遍察史迹。“在山西一月,胜他处一年。”当他疲惫不堪的时候就自我激励,自我安慰。刘勇为什么能够如此乐此不疲、醉心于此项人生旅途的大挑战呢?其中奥秘就是“山西文物之真,文物之富,文物之牵魂撼魄,天地可鉴,无与伦比。”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曙光给他《单于归来》一书作序时,这样形容山西的古今之要、山河之美。
山西地上金石资源之富,全国为最。关于金石学的学科积累,早在宋代,先贤高士就已经开始了。刘敞、欧阳修李公麟、王黼、赵明诚、薛尚功、洪适、洪遵、龙大渊、郑文宝、王厚之、岳河等,这些丰碑式的贡献让我们高山仰止,其中的赵明诚大师,就是我们熟悉的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丈夫。延至晚清民国时,大师依旧云集,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刘文典、黄侃、刘师培、钱穆、钱钟书、熊十力、罗振玉、马衡等,他们把传统金石学研究达到顶峰。近代以来,对石刻文物的研究越来越局限于文字信息,其实需要更多的学人结合石刻文物保存的图像信息,周围环境,综合评价其整体价值愈发重要,历史的、艺术的、宗教的……可做的事很多,刘勇想了无数遍。
随着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对石刻文物的认识也应逐渐深化。“历史学和考古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能是石刻文物研究的一个方向,或者说属于学科跨界研究。”刘勇在电视采访镜头前表达过自己的观点:“石刻文物的种类,除存在于历史时期以来的流通环节以外,我认为可划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大类别。地下石刻文物,即考古发掘或自然出露者,如墓志铭、买地券、石质棺椁等。地上者如石窟、摩崖石刻、造像碑、神道碑、纪功碑、记事碑等。”刘勇拥有扎实的历史文化学、地理经济学专业背景,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习生涯给了他丰厚的知识给养。选择离开工作岗位后,俨然放马信缰,苦心辗转于三晋大地的历史尘埃,寻真历史、荡涤记忆;啸傲风雨,觅见本原。“山西的土厚水深,文化精髓,人文醇厚,大气磅礴。”赵曙光先生如是说。
刘勇是一个执著精进的旅行家,从旅行的标准评价,如果说现代人旅行是为了找到一种瞬间的快乐审美、心灵的释放和疑虑的解答,那么刘勇则是承担着文化传播、考据挖掘的使命,他是为了主动地实现游历的价值,亦即从北京母亲河、大兴的母亲河出发,回到山西的源头,再用历史的乳汁反哺永定河、凤河。旅行家不是游山玩水、享受山川美色、古迹奇趣,譬如中国历史上能够称为旅行家的有孔子、张骞、司马迁、郦道元、玄奘、李白、杜环、郑和、李时珍、徐霞客等,他们无不铁肩担道义,生命写春秋。刘勇就属于这样的壮士,他用厚积的学养、兴趣的慧眼、担当的诚心,穿透着山西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脉络。刘勇关注中国历史,孜孜以求,经年踏勘三晋文化,方修成正果,这是写在大地上的真正的博士毕业论文,他的学识、执着、严谨,是“大先生”范,他为揭开永定河源头的奥秘、明清移民历史场景、乡愁遗迹所做的付出,必将影响后来的人。
“游山西读历史”,刘勇多年持之以恒,沐穿林打叶,浴一蓑烟雨,孜孜切切,着迷地研究、传播着山西的历史人文,尤其金石考据,摩崖石刻,硕果累累。他的足下,是浸染着中华5000年血泪史的黄土高原,一石一瓦,俯身就能听到祖先的遗训,仰望就能汲取壮美的气度。在庄重的历史厚度,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前,逼迫刘勇踏上知行合一的求索之路,不断刷新着他对文化和历史的客观思考和认知。
在数千年的历史上,山西像一个角力场,游牧民族在此轮番与汉民族对阵,刘勇试图从人类基因、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姓氏源流、地名等方面解构文化密码,他说,“高鼻梁、深炯目应该是匈奴族、鲜卑族祖先遗传在子孙身上的印记。亲朋间以羊为重礼,则是他们千年不变的游牧民族习俗,这些完全可以成为民族融合的鲜活案例。”是的,历史发展有它的轨迹,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进程也有可以寻找的轨迹,通过阅读历史文献,结合广泛的田野考察,庶几可看到民族融合轨迹,大兴凤河明清移民现象也有其具象可陈的若干记忆。
石刻文物是研究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线索。在山西晋东南、晋南,在太行山、吕梁山部分区域,仍然保存着数量和质量可观的石刻文物。刘勇对石刻文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石:“我在山西寻访地上石刻文物,特别是以散落在历史原地的摩崖石刻和造像碑为中心。结合这一地区出土的墓志资料,我们更可看到中古时期在此定居的胡人后裔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如太原出土的唐代西域龙氏家族墓志、文水出土的中唐时期纥骨元氏家族墓志等。”“对这些幸存于历史发生现场的石刻文物,我们首先需要进行系统的梳理,摸清底数、地理分布、时代分布,整理资料库,这是学术研究第一步。同时,需制订系统的保护方案,亟待解决保护投入问题。我认为,在古建保护、遗址保护之后,石刻文物保护是山西文保事业的第三方向。在历史和艺术学界,对地上石刻文物的也重视也已成为共识。基本前提是石刻文物本体保存,为学术研究进行资料信息储备。”
山西石刻文物也有比较独特内容,如刻经题材,国内最出名的刻经石刻在河北峰峰响堂山石窟,而在山西也有沙峪刻经,时代较早,乡宁秦王庙刻经,保存完整。相对封闭的沁河流域石刻,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征,同时和并邺路石刻文物有很多交集,长子、黎城、沁源、沁水、阳城、泽州等地,中古石刻文物分布集中,持续时间较久。刘勇告诉我们:在宗教石刻之外,也有其他石刻门类,其文字信息,同是重要史料。如黄河栈道题记、中条山古盐道题记、沁河曹魏修路题记等,是先民生产生活的痕迹;如定襄南山西晋胡奋纪功碑对中古民族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他不仅是一位考古考据学者,还是一位历史文化的守护使者。“石刻文物在原地保护,首先面临安全问题,一方面是人为破坏,另是自然损坏。如太谷塔寺北魏摩崖石刻,近年来因庞庄水库蓄水,反复被水侵蚀,题记和造像均遭严重水蚀,风化严重。如不采取果断措施,这处珍贵早期摩崖石刻将快速失去其文物价值。”他每走一处,发现了文物保护面临的困境,他都要反映到当地文物保护有关部门。“当下,首先是应正视石刻文物保护的现状,积极有为的进行系统资源调查和梳理,制订保护方案和具体步骤措施,同时由历史、艺术、美术、书法、历史地理等相关多学科从各自角度开展研究,成果也将是多面的。”反映问题的时候,还要补上他自己的学术见解。
居住在北京多年的刘勇先生,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思考,尤其是北京母亲河源头的山西和明清山西向北京、河北大移民史料研究。十几年来,他遍访山西各地,100多个县都走遍了,有的地方考察了不止一次,朋友们开玩笑说他,“不是在山西考察,就是在去山西考察的路上”。这些年,他先后出版、发表了《发现最美古中国:山西秘境》《金石证史:三晋碑志中的历史细节》《单于归来——南匈奴文化遗存考察》等书籍和数十篇文章。翻山越岭,读残碑、觅遗迹、访旧事,成果可圈,《单于归来:南匈奴文化遗存考察》就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著作。他对有关宗教信仰、姓氏、地名、方言、习俗、考古文物等诸多信息进行梳理,为了解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实,他关注的何止是山西、北京移民,不仅仅是汉唐、宋元、明清历史的遗痕,而是一个时代、一个学人的思考。或许我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刘勇心底的意义世界和生命思考。
据山西古建专家李会智先生研究,山西现存元及元以前早期古建500座左右,占全国600座早期古建的85%。这一数字非常惊人。但如果分配到全国各省市区,则每个省市区只有10-20座而已,这是我们历史传承的重要建筑实证。石刻文物也是如此,现在国家开始进行石窟寺文物调查,是对石刻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促进。在更广的方面审视,我们的石刻文物数量和质量都还需要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就山西言,中古时期石刻文物的数量和质量,都是非常可观的。
刘勇先生苦行僧般地跋涉于三晋沟梁卯剁,梳理先人遗迹,给历史的前世今生做着交待,这就是当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刘勇梳理的这些历史痕迹,与大量的史书,演义,野史不同,正如网友评价,他是从山崖上,夯土中,田埂旁,古庙间,古墓堆中找出的真实的历史,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都是弥足珍贵的。
“在数千年的历史上,民族之间既有战争,也有交流、融合,而融合是主流。古代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主要发生在北方。在强大的中原农耕文明的影响下,这些北来的游牧民族,基本都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把强盛一时的游牧族完全变为一个个历史文献中的符号,他们的后代早已融合进中原汉民族之中。”山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李广洁先生在为他《单于归来——南匈奴文化遗存考察》序文中写道。
好书化解浮躁,好书启迪心智。刘勇建立了自以为非常得意的秘境书房微店,成为史学爱好者阅读、交流、分享传统文化的平台,建设文化旅游品牌的“会客区”。线上秘境书房不定期推荐文史方面的经典、佳作。推荐的书首先是山西文化内容,逐渐涉及其他领域,不离文史哲大范围。对有的佳作他会写一些书评发布与大家分享。好书的生命力,已远远超越了时空。如天上的星河般灿烂的人类智慧,是社会前进的源泉,是温暖人心的热量,是思考人生的根基,是审视自我的力量。
刘勇通过带领旅游爱好者阅读经典著述,提供更多解读的方式和角度,认知的方法。
十年来,刘勇在山西考察文化遗产的过程,首先是找到了真实的自己的过程。同时,山西的文明沃土也激活了他的历史学学业背景储备。关于山西秘境的讲座,他已经做过多次,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在这个大框架之下,他在碑刻研究、民族融合、地方文化、石窟艺术、南匈奴文化遗存考察等方面也逐渐做了一些分类别的专题考察和研究。他在太原市图书馆做了太原西山文化区、山西秘境至真至美、金石证史了三次讲座,太原市图书馆还专门录制了“游山西读历史系列讲座”之“山西秘境至真至美”讲授课程。山西是文化的秘境,“都在不断发现山西秘境的路上。我们仍会在路上遇见,感动。”,刘勇说。
刘勇是一本不易读懂的大百科全书。有一个“和刘勇穿越人文山西”的公众微信号,或许有助于帮助我们部分体察他的心路历程。
文:卫东海、任鑫
编辑:郭恒
监审: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