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苑囿的鼓槌 荡起时代的豪迈——大兴区瀛海大鼓文化集体传承记
2024-04-07 21:2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岁月沧桑,往事悠悠,瀛海大鼓队的第一面大鼓

大鼓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古人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声像雷声一样可以引来雨水,滋润农作物生长。因此,鼓也就成为农耕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发着人们从事辛勤的农事劳动。

△ 老鼓槌和老镲似乎诉说着往昔的风华

瀛海大鼓是瀛海镇域内带有浓郁乡风色彩的群众文艺活动。敲鼓套路传承河北河间鼓谱,粗犷奔放,气势磅礴,激越豪迈。瀛海大鼓从晚清、民国初到现在,至少传承了五六代以上。

△ 老鼓套鼓谱的传统鼓谱记录方式

△ 老鼓谱转换成简谱方式

△ 老鼓谱转换成五线谱记录方式

鼓是精神的象征,力量的表现。几千年来伴随着农耕文化、近现代社会转型,鼓文化已经融入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并且以其雄浑的鼓点为生活增添了明快靓丽的色彩。大兴区瀛海大鼓的传承和鼓谱记录方式的演进就是中国鼓文化的靓丽记忆。

△ 昔日明清皇家苑囿的南海子里,大兴区瀛海镇域就像跳动的脉搏镶嵌在核心区域内(2022年瀛海镇绘制)

△ 瀛海大鼓

△ 老一代大鼓队员使用通过的鼓乐器具

瀛海大鼓的兴起有着时代的印记。清朝末年,国库枯竭,清庭拍卖龙票,大量的官宦旗人购买荒地建立庄园,大量的河北肃宁、河间一带的穷人来到此地给庄园主打工,建立庄园。民国年间,本地的娱乐项目比较单调,为怀念家乡,由河北河间迁移到瀛海定居的刘兆章,刘砚章等老一代瀛海人,将河间大鼓鼓谱传入当地,在民间自发组织形成大鼓队。解放初期,由西一村民自筹制做大鼓和锣、钗等,创建鼓会,会长左文明,刘增信、刘增占等老一代为骨干,参与者众多。以西一村委聚合点,吸引了中兴、怡乐村等村的许多爱好者参加,远近闻名。到了第三四代传承人,激情依旧,传承依旧。每逢农闲节日、庆典之时,自发表演大鼓,表演十分红火,敲起大鼓增添节日气氛,逐渐成为带有乡风色彩的民间群体活动,并得以传承。

△第三代瀛海大鼓队活动合影

△第四代的大鼓队活动合影

△ 2020年瀛海镇第一届足球赛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系列活动瀛海大鼓表演场景。

有序传承的“接力”烙刻着瀛海大鼓传承人深厚的文化情怀。第一代主要传承人将乡愁注入地域融合;第二代传承人将大鼓文化变成壮美的生活乐章融入乡亲的生产实践;第三代、第四代传承人刘金铎 张东明 刘金安 刘金城、刘泽华 白连仲 李连生 张怀亮、白广志、王立起等人将大鼓艺术表达与时代主旋律契合。

△大鼓队参加了红星农场举办的“迎接香港回归”庆祝活动

△瀛海学校社团演出场景

瀛海大鼓继承了绝大多数以大鼓,罗铙钹镲等响器为主要演奏乐器,具有演奏内容丰富、演奏技巧多变、演出效果火爆、参演人员众多四个特点。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风格粗犷,气势恢宏,感染力极强。据记载,大鼓队曾参与1955年参加天安门 “五一”劳动节庆典活动;1956年1月参加在天安门前举行的庆祝首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参加1958年红星人民公社成立等重要活动;1976年粉碎“四人帮”天安门广场庆祝大会活动;1997年为红星福利办组织的“喜迎香港回归”庆祝活动助威助兴。近年来,集体传承的学生鼓手在首届器乐节个人比赛中取得两个一等奖。

△ 大鼓队传承集体参加喜迎十九大大兴区少先队员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暨新队员入队仪式。

第五代传承人是瀛海中教实验学校的学生鼓队,是一支有生气的新生代力量,曹储 田凯宸 鲁正茁 刘萧瑞 巩骏吉等骨干力量受第三代、第四代人文化的熏陶,成为瀛海大鼓文化的传承团队。他们以继承传统、创新驱动的新生代将瀛海大鼓推向了北京市大兴区全国文化中心创建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正能量的地域文化建设。

△民族打击乐社团日常训练

△学生社团日常训练

第五代传承集体中,有一个鼓文化迷,他叫张欢,40岁左右,9岁师从中国音乐学院焦山林老师学习打击乐,11岁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后来从事打击乐普及教育及推广工作10余年,作为鼓乐文化资深的专业研究学者,集体传承的互动者和参与者。

他指导的学生鼓手乐器比传统添加了许多民族鼓乐,其中建鼓,大鼓,扁鼓,花盆鼓,五音排鼓及必要的键盘类打击乐器依然运用到了现在传统的鼓谱之中。

△ 学校开设的普及教育课程

△演出前的认真研讨

△民族打击乐社团演出前带妆彩排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鼓乐文化,是对当代青少年文化培养的一种方式。”第四代和第五代骨干在做好普及教育的同时,不断发现和培养出一批可以更好地继承这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乐器的乐手。

△新一代展演场景

△学生队展演场景

△ 大鼓对参加2023年10月《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文艺演出。

△民族打击乐社团表演现场

△民族打击乐社团参加演出现场

除了传统的曲目外,瀛海大鼓代表性的演出曲目还有《中国龙》《迎宾曲》《普天同庆》《龙腾虎跃》《鼓韵龙腾》《秦王点兵》《渔舟凯歌》《滚核桃》等。

△民族打击乐社团日常学习

△ 教学场景

鼓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运用于战争,到商周时期用于祭祀,发展到汉代演变成一种乐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广泛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随着历史变迁,鼓乐也在演奏技巧、形式、表达意象甚至乐器种类上都有了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课外辅导员把适合学生,贴近生活,一些高雅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传达给学生。

瀛海学校2016年9月成立民族打击乐社团,学校设普及教育课程每周两次,加强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让演出更有感染力。

△民族打击乐社团表演排练留念

几名队员表演排列之后,边说边拿起自己珍爱的鼓槌感慨到:“每周都要排练,听着锣鼓声,心里最踏实。两支木质鼓槌上已经有很多岁月的痕迹,“用了十几年,只要我还有力气,就会一直敲下去,把咱们瀛海的历史留下来。”

△学生团队参加演出

△民族打击乐社团活动合影

传统是“活”的文化。瀛海大鼓浓缩着南海子帝王苑囿文化的历史变迁,在新生代的发扬光大中,中国鼓文化的传统更加焕发出新的生机。“五朝古苑囿”,新国门会客厅。美丽的南海子衬托着现代化新市镇的新瀛海,必将激情荡漾,鼓乐舞动。

文字:衞东海 邢立铎 梁海坤 任鑫

编辑:刘洋

监审:赵亮


作者:

北京大兴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