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黄松峪山谷
赏艺术
感受色彩丰富、渗透时空的
“大地艺术”创作
“2023北京黄松峪大地艺术节”
于近日拉开帷幕
来自海内外15位主创艺术家
深入现场考察黄松峪的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融合生态、文化理念及时代特点
依托山野、村落、构筑物等
公共空间场所
汇聚艺术家多元的表现手法
就地取材、顺势而为
开展色彩丰富、渗透时空的
“大地艺术”创作
“色染黄松峪”的各个大地艺术品充满韵律和诗意,让人感受艺术的魅力。本期,继续介绍主创艺术家的作品,等待着您去发现,去欣赏,去理解。
作品:镜像分界
灵感源自于黄松峪这片独特的土地空间和丰富的文化背景。通过将一辆搁置在山谷中的巴士车从前到后纵向的一分为二,使用单面玻璃将车的切面分别封住,再调转左右两边的方向,使切面朝外,窗户对着窗户,作品创造了一个与黄松峪地域息息相关的艺术体验,旨在探索土地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将黄松峪的文化和土地空间融入作品中。
白天,镜面的反射效果将周围的山峦、松树和自然景观映射在作品表面,成为一个沟通黄松峪土地与人们之间的桥梁,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与公共生活文化的敏感和关注。夜晚,作品散发出温暖的太阳能灯光,透过玻璃窗户照亮作品内部,观众可以窥探到作品内部的结构和设计。通过艺术家对于形式和结构的创造性处理,作品创造一种与常规观念迥异的空间感受,激发观众对环境和自身定位的思考。
主创艺术家
冯至炫
1993年,出生于浙江温州。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2018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现为英国皇家雕塑协会会员。
多元的生活与艺术经历不断地给予冯至炫灵感,他的作品通过非虚构的材料层次引起文化共振,使用日常肌理中的隐藏物料进行造史行动。他的雕塑装置总是表现出一种张力,将神话、装潢、探险及太空想象等元素动态融合。
作品:进入时空
作品以大石头、水泥块和铁椅创造出一件富有哲理的作品。这是一件用物质对比表现时间和空间距离的作品。这些物质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大石头和水泥块、铁椅在岁月的沉淀下,显现出时间的痕迹,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者在时间的流逝中仍保持其坚韧的形态。这种对比突显了时间的无情与空间的距离对事物的影响,让人深思。艺术家以他独特的方式,诠释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距离,让人感受到物质的脆弱与坚韧。
主创艺术家
成东勋
成东勋(Sung, Dong Hun)(韩国)——雕塑家,国际公共艺术总监,国际沙漠艺术项目艺术总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东勋冒险进行无数的艺术实验,追求一种游牧的意识状态,将自己投射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创造不现实和超现实主义的人物,作为批评和讽刺时代的一种方式。从2011年开始,成东勋去了中国和印度,体验了不同的当地文化和传统技术,借鉴并利用这些文化和传统技术创作了与之前的雕塑相比,在技术和主题上都有进步的雕塑。
作品:滢迎
这是一件以黄松峪水库以及村庄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为背景的纤维艺术装置作品,灵感来源于桃花水母。这件作品的形态特点就是将桃花水母的小巧、透明、桃花瓣伞顶等形态特征巧妙地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借此传达出一种清澈、娇滢的美感,也象征着刚柔并济、坚韧不屈的精神态度。作品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地标性,代表着黄松峪村庄对外界的欢迎和开放,也对保护自然环境,尊重生命发出有力的倡议。
在艺术装置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和层次的处理也极其精细。柔软、朦胧的彩色网纱通过空间的塑造,展现出轻柔幻彩的视觉效果,点缀的金属材质则使作品的光感得以提升。这样的设计,使观者仿佛置身于波光粼粼的柔美世界,此为“滢”之本意。观者在欣赏时,从不同的视角看,作品的颜色和结构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这也象征着在生活中,不同的观点和认知方式可以共存,形成和而不同的美。
主创艺术家
于欣可
留法艺术家,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服装设计系教师,法国北加莱图尔昆高等艺术学院客座教师。专业领域涉及纤维艺术、造型艺术、陶瓷及修复、玻璃热熔及镶嵌、综合材料、植物染色工艺。
2013-2019年,任天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与法国北加莱图尔昆高等艺术学院双边合作关系负责人。2013-2019年,任天津师范大学与天津法语联盟合作关系负责人。国家留学基金2019艺术类人才,“世界设计节·2020法国里尔设计”特邀艺术家。
作品:龙飞凤舞
作品以两棵参天大树为材料,展现作者心中的“龙飞凤舞”,龙凤形态相互追逐在山谷的清风中,栩栩如生,仿佛破空而出。用泥土、树干、草地、树枝等自然元素,塑造出龙飞凤舞的场景。站在这个大地艺术景观前,仿佛能感受到那龙飞腾于空,凤舞动于野的生机与活力。它们以一种神秘又和谐的韵律,与两棵大树一同奏响美的乐章,以力量与诗意赋予这片大地无与伦比的魅力。《龙飞凤舞》不仅是一个场景,更是一次与自然、与历史的对话,让人深思人与自然、人与传统艺术的关系。
主创艺术家
周洁甫
1984 年出生于湖南,旅意艺术工作者。早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近十几年来,在意大利卡拉拉一直致力于抽象大理石雕塑的研究与创作。
在2018年卡拉拉国际艺术博览会荣获托斯卡纳青年艺术家奖;2018年,参加波代诺内 HUMUS PARK 国际大地艺术创作营活动荣获一等奖;2020年,在青岛 LOVEYE 大地艺术暨“爱的和弦”国际雕塑邀请展荣获三等奖。
作品:圆通四方
作品灵感来自于塔洼村的石磨,石磨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活记忆,是农业文明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如今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不再使用传统的石磨,大量的石器工具被遗弃在村头巷尾。当作者看到遗弃在塔洼村的石磨时,想起中国古钱币和玉文化,外圆内方,体现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理念和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也寓意着财富,也象征着“通则达”的理念。
主创艺术家
周洁甫
作品:大地调色盘
创意是利用新修水库道路两旁的护土水泥架,结合防风雨的喷绘布装置成大地调色盘的意象,创造出大地艺术画廊的感觉。当车沿着公路进入刁窝村时,映入眼帘的大地犹如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色彩斑斓的颜料,在大地的画布上尽情挥洒,犹如彩虹落在大地上,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果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一切看似平静,却充满了神秘的艺术气息。当再靠近一些,颜色深浅有度,逐渐过渡,独一无二,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再将视角拉远,可以看到整片大地仿佛就是一幅巨大的调色盘,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巧妙构思完美结合,成就了这幅震撼人心的艺术品。它既是大地的调色盘,也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表达。
主创艺术家
徐利
湖南新宁人,留法综合媒体装置艺术家,文化与艺术跨领域研究博士,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曾在法国、比利时、泰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艺术展览和发表专业研究。
徐利是一位擅长使用综合媒介的跨文化研究艺术家,他对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关系深有兴趣,尝试通过装置艺术中唤起“空”与“虚”的关系,主要研究和创作包括互动装置、影像装置、声音装置、声光电装置、动态装置,擅长创作情感体验的艺术装置。他提出不稳定空间秩序的本质原因是,潜在于自然万物之中或人类介入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他认为如果艺术家或设计师有效地利用这种不稳定性,既可以维系时空的活力,又可以发掘艺术与设计的创造力。
作品:链接长城之光
“长城”无疑是世界第一大地艺术,创意灵感来自新修的水库将原有的长城分割成两段,为唤起乡民与游客对长城文化的保护意识,试图用一束白光重新链接位于黄松峪水库两岸山坡上的长城遗迹。这种装置艺术不仅让人们看到了长城的历史价值,更展示了现代科技的力量。这种古老与现代、历史与创新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赏体验,向人们述说着那些过去的故事,向未来传递着希望与梦想。
主创艺术家
徐利
作品:山谷来风
利用风车改造阵列的装置艺术,展现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利用好可再生能源,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一份力量。这些装置利用风车的叶片与阵列的改造,让原本单调的设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装置艺术通过重新设计风车叶片的形状与桃红色彩,使得它们在转动时能够呈现出特定的图案,留给观众美好的遐想。
主创艺术家
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