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的广播连续剧《播火者》日前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热播。广播剧通过讲述早期共产党人李大钊的播火生涯,勾勒北京早期共产党人的群像与历史,再现建党之初北京城风起云涌的觉醒年代。节目制作精良,音响生动,为北京广播电视台庆祝建党百年宣传矩阵增添又一精品力作。
历史性:以权威史料为基础 再现觉醒年代
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连续剧《播火者》展现了一百年前,李大钊以北京大学为阵地,把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国情实践结合的播火历程,共分为《丰碑》《求索》《红楼之争鸣》《红楼之导师》《红楼之觉醒》《相约建党》《诞生》《国共合作》《就义》以及《燎原》10集。广播剧具有较强的历史性,以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权威史料为基础创作,以李大钊1916年从日本留学回国为起点,全面呈现李大钊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领导学生和工人运动、促成建党、发展北京党小组、促进国共合作等一系列传奇的历史经历。
例如第五集节目《红楼之觉醒》生动讲述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1919年,李大钊从“五四运动”中看到了学生们的希望,积极营救“五四”学生和陈独秀先生,以《新青年》为阵地、与胡适论战,启发民智。节目带领受众徐徐展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再现觉醒年代中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初心。广播剧《播火者》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使受众产生共鸣和共情,打造成为一部优质的党史学习教育有声“教材”。
教育性:勾勒共产党人群像 体悟初心使命
优秀的广播剧作品需要具备生动的人物塑造和创新的表现手法。《播火者》作为一部以党史为题材的广播剧,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也没有简单粗暴的灌输,而是塑造了可亲可感的人物,传递了革命先辈的热血和激情,从而拉近了党史和年轻人之间的距离。
剧中有对革命的热情,有改变中国的壮志,有积极向上的信念,更有对未来憧憬和希望。在刀和枪里磨砺,在血和火里锻造。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践行了诺言,用热血铸就了“革命史上的丰碑”。例如第九集节目《就义》讲述奉系军阀入京,北京处于白色恐怖下,李大钊在危险中坚守北方,不幸被捕入狱,最终慷慨就义的真实史实,震撼人心。节目通过勾勒共产党人群像,传承革命先烈的英雄气节,激励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不忘初心、砥砺向前,感悟青春信仰和奋斗传承,勇担新时代重任。广播剧《播火者》为革命历史题材注入情感和哲思,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党史的宣传教育。
艺术性:极具戏剧张力 音响生动营造真实场景
与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相比,广播剧更具声音的魅力,能够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吸引人们在声音的感染下理解、确立人物和场景,满足听众参与创作的心理诉求。《播火者》探索历史题材广播剧的艺术规律和特色,由配音演员深入学习史料,了解创作背景,揣摩革命先烈的意志和情感,通过声音的演绎表现出极强的戏剧张力,为受众营造出真实的历史场景,使其跟随剧情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近代中国,从而沉浸其中思考时代命题。广播剧《播火者》制作精湛,剧情生动,音响丰满,配乐得当,突出了剧作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强化了受众的听觉想象力,让受众在听觉与思想情感的转换中感受百年党史的开端,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融合性:台网联动同频共振 深化融合传播
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剧《播火者》深化融合传播,台网联动同频共振,充分运用融媒体平台发力,营造宣传声势。节目在北京新闻广播《北京的声音》、北京交通广播《1039听天下》、北京文艺广播《广播剧场》以及“听听FM”客户端联动推出。同时在北京新闻广播、北京文艺广播等频道的官方新媒体平台以音频图文推送形式播出,实现了对节目的立体化宣推,进一步扩大广播剧的传播覆盖面和综合影响力,引导受众广泛关注收听。节目宣传周期长,融媒体传播效果良好,体现出创作团队的匠心、精心、用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