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交通委持续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重点推进本市交通运输领域信用评价全行业覆盖,积极探索构建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监管、事后信用奖惩的全链条信用治理格局。2021年12月9日,我市正式开启交通运输三大行业信用评价工作。
今天是“治堵大家谈”第250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法制处副处长刘小野、二级主任科员高健,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工程师王舒予做客直播间,介绍交通运输领域信用评价工作的最新进展。
欢迎持续关注每周三早间7:30—9:30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治堵大家谈”专题节目,我们一起为北京的交通综合治理出谋划策!
在道路客运等三个行业先行先试
去年年底已完成
信用信息归集和评价测试工作
交通运输行业信用评价,是指基于归集到交通信用监管系统的信用信息大数据,对本市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企业、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对象作出信用状况的综合评价。信用评价是信用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将业务数据转化为管理的重要基础。交通运输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将本市交通运输行业市场主体和从业行为纳入规范体系,有效发挥正向激励和反向威慑作用,打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市场环境,促进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12月9日,市交通委组织召开了北京市交通运输行业信用评价指标和系统培训宣贯会,明确在道路客运、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等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三个行业先行先试,开展交通信用评价工作。第一批上线的三个行业已于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了信用信息归集和评价测试工作,数据运行计算正常,覆盖的主体超过4千家企业、1万7千多部车辆。
年内将实现
交通运输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全覆盖
道路货运、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
信用评价指标近期将上线
按照2021年6月发布的《北京市交通运输行业信用评价及分级分类监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市交通委结合工作实际,以助力提升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开展交通运输行业信用评价工作。
为了加快推进信用评价工作,建立新型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尽快达成社会共识,交通运输行业信用评价的每一项指标都对应法律条文,并充分考虑切实保障评价对象的合法权益。
1月,还将上线道路货运、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信用评价指标,2022年年内交通运输行业将实现信用评价和监管对象全覆盖。
评价标准覆盖服务质量等五大维度
引导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
实现高质量发展
随着信用中国、信用北京、信用交通建设的持续推进,信用对于社会治理、市场交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实施信用评价也是创新行业监管机制的一种手段。
此次编制的《北京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信用评价标准》主要的评价对象是在我市运营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目前是美团、哈啰和青桔3家。重点从服务质量、安全生产、合法经营、行业自律的角度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以约束企业依法合规经营,落实用户权益保护、车辆调度、数据安全等主体责任,鼓励企业主动提升服务质量,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引导行业持续向好向善实现高质量发展。
强化监管 便企惠民
多举措推动评价结果落地应用
下一步,市交通部门将重点在政务监管、便企惠民、探索创新等方面推动信用评价结果落地应用。
在政务监管方面,对信用评价等级为A+级的评价对象,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评优评先、实施如“绿色通道”“容缺受理”“降低抽检频次”等便利措施;对被列入严重失信名单、重点关注名单和违诺名单的评价对象,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将依法依规限制其享受简化程序,遵守“提高检查频次”“提高准入条件”“减少运力及补贴”等限制措施。
在信用便企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共同建模”的方式,利用“信用+保险+金融”的先进工具,在工程建设和货运物流等重点领域推进“信易贷”,帮助守信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实现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产品的双向撮合。
在信用惠民方面,结合“信用交通城市”建设,试点开展“一卡通优惠”“绿色车队”等惠民专项工作,提升公众信用参与度和获得感。在探索创新方面,尝试在公共资源交易和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探索“信易保”应用,采用电子保险保函代替投标保证金,对守信企业进行差异化保险费率定价,实现“信用越好,担保越容易,企业越受惠”,从而释放投标企业的无效沉淀保证金,提升其资金周转率,减轻其资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