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更快更强!看“双奥”北京地铁的科技巨变
2022-02-09 16:0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双奥之城”北京的地下,一条条宛如长龙的地铁线路延伸、交织,让城市的流动更加便捷。在2月7日的2022北京新闻中心“双奥之城·看典”直播间,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总经理助理、运营数据部部长孙琦列出了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年初,北京地铁运营线路共有27条,运营里程783公里,车站459座。

“从2008年的8条线、200公里到2022年的27条线、近800公里,北京地铁迎来了大发展。”孙琦说。

运营里程、地铁条数增加了,背后的科技力量也在增加。2008年建成投用的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是当时规模最大、接入线路最多、集成化水平最高的轨道交通管理中枢。“现在北京有10条线的发车间隔达到或者小于2分钟,有4条线的发车间隔只有1分45秒,分别是1号线、5号线、9号线和10号线,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背后就是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不断依靠科技创新赋能地铁服务的努力。”孙琦说。

如今,这个“超级大脑”还在变强,在它的赋能下北京地铁11号线西段(冬奥支线)化身北京第一条智慧轨道交通示范线路。

据记者了解,作为北京市第一条智慧轨道交通示范线路,冬奥支线集智慧调度、智慧运维、智慧车辆、云平台等基础设施于一体,科技感十足。

孙琦介绍,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将自主研发的平安列车产品,首次在冬奥支线落地应用。平安列车产品的运用能实现几大功能,一是实时掌握每个车拥挤情况,并通过手机App向乘客作出提醒,引导分散就乘,二是对乘客异常行为准确感知,三是实时掌握列车满载情况,进行精准化客运组织。

如果说地铁中的“高科技”看不见摸不着,那车站的文化是每个乘客都能邂逅感知的。北京轨道公司勘察设计总部主任工程师李亚铁表示,北京地铁装修及公共艺术设计一直本着“建地铁就是建城市”的文化目标,在保证原有功能需要的基础上强化地铁的文化载体功能。

北京地铁11号线西段(冬奥支线)上的冬奥元素 视觉中国/供图

在新开通的北京地铁11号线西段(冬奥支线)新首钢站,可以看到站厅整体呈现红色,红色缀着雪花造型的墙板,将中国元素、冬奥元素和首钢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在曾入选“全国最美地铁车站”的北京地铁7号线珠市口站,则可以看到空间设计上提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元素,并将传统窗格形式应用到梁柱顶部,融合了传统的梁架及彩画元素,塑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地铁空间。新首钢站、珠市口站在文化设计上的展现,其实只是北京地铁27条线、459座车站“线线不同”“一站一景”的一个缩影。

从2008年到2022年,一座城市、两段奥运缘,飞速发展的北京轨道交通不仅承载着亿万人的“奥运情”“北京梦”,也见证了“双奥之城”的蝶变。来往穿行于北京地铁中的人们,在便捷、舒适的感受中,也让这座城市更具活力。

(北京地铁供稿“学习强国”冬奥会特派记者 杨培成)


作者:

北京交通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