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俗称“共享单车”),是交通运输新业态和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是绿色出行和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北京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快速发展,在满足公众出行需求、解决城市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构建绿色出行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天是“治堵大家谈”第281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北京市交通委员会静态交通管理处四级主任科员孙子涵、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舒予做客直播间,介绍我市共享单车行业管理相关情况。
欢迎持续关注每周三早间7:30—9:30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治堵大家谈”专题节目,我们一起为北京的交通综合治理出谋划策!
形成“1+N”的服务格局
今年1-8月累计骑行量达6.38亿人次
共享单车2016年进入北京,目前在北京运营的共享单车企业共有3家,分别是美团单车、哈啰单车和滴滴青桔单车,运营区域由原来的五环内逐渐扩大至全市所有行政区,形成了“1+N”的服务格局。即中心城区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营区域,三家企业按照承诺的规模投放车辆;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和生态涵养区作为N个独立运营区域,因地制宜地引入一家或多家共享单车企业,科学测定车辆运营规模上限。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范围内报备的运营车辆为99.85万辆,其中,中心城区79.82万辆,其他区20.03万辆。
近几年来,随着绿色出行理念的深入人心,共享单车的骑行量也在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市民认可并选择“骑行”这一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截至8月底,今年累计骑行量已达6.38亿人次,日均骑行量262.71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了12.9%。总的来说,这几年共享单车的发展,有效加速了自行车回归城市的进程,整个行业也进入了较为稳定的阶段,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科学实施“总量调控”
旺季中心城区车辆投放总规模不超过80万辆
北京的交通发展和治理理念是“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推动共享单车行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是践行慢行优先、绿色优先的重要一环。实施“总量调控”政策,是《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的明确规定,也是为了创造安全有序的出行环境、减少车辆乱停乱放,更有利于企业提高车辆利用效率,减少车辆淤积闲置。
从2018年开始,交通部门就对全市共享单车运行情况进行了持续监测,并进行了车辆规模总量的测算。经过长期的监测分析后,发现受天气和温度等因素影响,共享单车骑行量呈现显著的季节性波动特征。因此,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总量调控按照淡、旺季进行动态调整。旺季(4月-11月)中心城区作为统一运营区域,车辆投放总规模不超过80万辆。淡季(12月-3月)中心城区车辆投放总规模不超过50万辆。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和生态涵养区作为独立的运营区域,会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的确定车辆投放规模。随着共享单车相关技术的发展迭代和慢行系统建设的不断发展,车辆规模也会调整变化。
年底前核心区将完成轨道站点电子围栏全覆盖
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
轨道站点电子围栏覆盖率将达50%以上
从2020年起,全市陆续启动“电子围栏”建设、推动“入栏管理”。围绕轨道站点、大型商圈等共享单车停放需求旺盛地区,通过卫星定位、蓝牙感知技术,对一定区域内的车辆投放规模和使用情况进行监测。目前全市已经安装1529套蓝牙嗅探设备,覆盖了1786个停放区。企业通过技术匹配,在31个重点区域的1181个停放区内,针对骑行人归还车辆的环节实行“入栏结算”管理,也就是说车辆如果没有停放至指定的停放区,则会弹锁并持续计费,同时还会在APP上引导骑行人至指定的停放区。
现在延庆、平谷等区已经试点投放高精度定位车辆,车辆使用效率、车辆停放秩序和市民满意度都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后期将鼓励企业适时推广。
同时,为了加强轨道站点周边秩序维护,在市民投诉集中、骑行需求较大的88个重点轨道站点已经实现了电子围栏监测管理,年底前核心区还将完成轨道站点电子围栏全覆盖,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轨道站点电子围栏覆盖率将达到50%以上。
助力绿色出行宣传月
三家共享单车企业推出多项骑行优惠活动
近年来,为体现“以人为本”和“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绿色出行比例,以9月绿色出行宣传月为契机,北京市每年都会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群众参与性的宣传活动。今年,结合自行车回归城市、低碳我先行等重点宣传内容,深入宣传绿色文明出行,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明出行、绿色出行氛围。
今年的活动以线上为主,线上线下联动,融合主流媒体,利用全媒介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三家共享单车企业积极响应,推出了一系列骑行优惠活动,市民朋友可密切关注共享单车企业客户端(APP、小程序)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