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悦其行车路畅 首都交通十年蝶变
2022-10-26 10:2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千年古都,大国之城。十年之间,交通蝶变。“北京如何解决好海量人口的出行问题是个大难题。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关切,首都交通十年磨一剑,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城市交通面貌焕然一新。

出行速度快——十年间,地铁运营线路由16条增加至27条。通过车与车“对话”,10条地铁最小间隔跑进两分钟,水平国际领先。“大站快车”,让半小时“穿城”成为可能。

交通方式多——十年间,市郊铁路里程由73公里增至365公里,网红“小火车”为京郊居民通勤提速;在全国率先开通定制公交,让市民享受一人一座、一站直达的通勤路;全国首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开通,培养一批通勤“铁粉”。

区域协同好——十年间,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服务能力强——十年间,高标准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及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交通服务保障,赢得国内外人士高度赞誉。

北京市域内市郊铁路由2012年的1条、73公里增至4条、365公里。图为市郊铁路怀密线。

循着总书记指引 城市跟着轨道走交通拥堵是世界大城市的通病。

“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北京要继续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始终保持国际最先进水平,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循着总书记指引,北京“城市跟着轨道走”,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

一批新线开通,成为交通领域市民最期待的年度“大戏”。2021年底,北京地铁“九线齐发”,创造历年新线开通数量之最。8号线朱辛庄至瀛海全线贯通运营,成为南北中轴线上的快速交通动脉;14号线贯通运营,超长L型线路串起城市西南到东北;17号线南段率先开通,助力南部新城发展,次渠到十里河仅需18分钟……

轨道交通保持高速建设,地铁网络进一步织补、加密、优化。十年来,北京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发展至1148公里,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城市轨道交通783公里,市郊铁路365公里。27条地铁线路,覆盖12个行政区和亦庄经济开发区。一幅“轨道上的都市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科技赋能,地铁越跑越快。2012年至今,全路网累计缩短行车间隔近150余次,目前有10条线路最小行车间隔已达到2分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21年8月起,1号线与八通线实现跨线运营,原来人山人海、爬坡迈坎的换乘场面不复存在,两线并一线无换乘双向直达,节省乘客换乘时间。

高铁干线、城际、市郊铁路和地铁的“四网融合”,正由顶层设计变为成功实践。在北京西站,搭乘京津城际的跨省通勤族、乘坐市郊铁路通勤的通州居民,下车后可以无缝换乘地铁,无需二次安检。北新桥等轨道站点一体化改造加快推进,在站城融合、网络化运营等方面实现突破。

四通八达,便捷高效。北京轨道交通的吸引力也日趋增强。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日均客运量,由2012年的672万人次增至2019年的1000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达1378万人次。同期在公共交通出行中的占比也从32.3%增至57.4%,提高了25个百分点。

轨道交通因其便捷、准时、快速等特点,成为市民通勤首选,有效遏制了道路交通拥堵进一步恶化,北京交通指数近年来稳定在“轻度拥堵”级别。

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公交为复产复工开通定制公交服务。

交通综合治理 全市拧成一股劲儿

为了解决好海量人口的出行难题,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北京科学谋划,打出交通综合治理“组合拳”--“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三方面工作齐发力。如何将全市各部门力量拧成一股劲儿?“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亲自指挥调度。

除了轨道交通、地面交通优化供给,提升服务品质,“调控需求”得到了广大市民的配合理解。

北京持续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错时上下班、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等多项管理措施,持续优化小客车数量调控政策,优先向“无车家庭”配置指标,有效控制了小客车过快、无序增长态势。大力培育预约出行文化,全市二、三级医疗机构全面实行非急诊预约就诊,公园景区实施预约、错峰,有效缓解节点拥堵。在机动车保有量有序增长的前提下,北京交通指数稳定在“轻度拥堵”级别。

强化治理,每年百项疏堵工程,“上榜”民生实事,使出“绣花”功夫,向堵点“开刀”。刘家窑桥东增加跨桥出口,建国路、京通辅路拓宽改造,会城门桥下增设掉头车道……通过一个个“小手术”,打通拥堵节点。

乱停车,挤占了道路资源,也加剧了交通拥堵。这一顽疾,通过一场“以静制动”的改革得以根治。

2019年起,北京市以道路停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停车综合治理,培育规范停车行为。截至2021年底,北京累计在16个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1030余条道路上,改革施划了9万余个电子收费停车位,基本实现道路停车改革全覆盖。黑收费、乱收费、议价行为基本杜绝,停车秩序明显好转,培育了停车人“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正确停车观念。自改革以来,累计服务车次2.48亿次,累计服务车辆920万余辆。

交通治理,人人助力。北京坚持精治、共治、法治,不断完善“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共担共治、综合治理的交通综合治理工作格局,共同推进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2018年8月20日,随着京秦高速公路北京段通车,北京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断头路”清零。

多个全国“第一”诠释首善精神

翻看北京交通十年发展“成绩单”,多个全国“第一”“首创”“率先”字眼儿格外抢眼。创新,为北京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全国率先开通“定制公交”,一人一座、线上预约、快速直达,为乘客提供通勤、通学、巡游定制等多样化出行服务。目前,全市共376条定制公交线路,日客运量超过2万人次,通勤时间节省了30%以上。

开通国内首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全长6.5公里,其中全封闭路段5.46公里。自行车专用路全年骑行量已突破185万辆次,提升回龙观至上地通勤出行效率,培养了一批通勤“铁粉”。这条专用路还将东拓、南展,继续延伸。

推出国内首个绿色出行“一站式”服务平台(北京MaaS),同时也是国际上首个超千万级用户的MaaS服务平台。完成全球首笔涵盖多种绿色出行方式的碳交易。市民通过平台注册个人碳能量账户,使用骑行导航、步行导航或用公交、轨道方式出行,均可获得相应碳减排能量,兑换公共交通优惠券等多样化礼品。目前,北京MaaS平台用户超3000万人,日均服务630万人次绿色出行,“MaaS出行 绿动全城”活动累计碳减排量22万余吨。

绿色出行热情,被持续激发。北京共享单车年骑行量达9.5亿次,日均骑行量超过240万人次。自行车出行比例,由2012年的8.8%上升到2021年底的16.9%。

自行车回归城市的背后,是北京持续多年对慢行系统优化提升的努力。这两年,以二环路为代表,北京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宽度和数量完成了一次“洗牌”。按照“机动车道应压尽压、非机动车道宜宽则宽”的原则,机动车道“瘦身”路段贯穿二环全线,改造路段自行车道普遍达到3米以上。

通过统一规划,北京将巡河路、园林绿道与城市道路有机衔接,将自行车道融入自然景观。在繁忙的CBD区域,骑车人可以沿着通惠河北侧绿道,转到通惠河沿岸,骑行至建外SOHO等大型写字楼之间。市民“伴着河景骑回家”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持续开展“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出行路上“人让车”正在向“车让人”转变。

《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度绿色出行意愿指数,北京排名全国第一。“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理念深入人心。

2019年5月,建成全国第一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全长6.5公里,并有序推进东拓、南展工程,全年骑行量突破185万辆次。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向纵深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

北京交通行业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加快推进以轨道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互联互通,实现京津冀交通领域率先突破。

2018年8月,随着京秦高速公路北京段通车,北京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断头路”清零。

连接京津冀的高速路网越织越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先后建成通车京承、京新、京昆、京台、京秦、京礼、京开高速拓宽、首都地区环线通州大兴段,以及大兴机场高速、大兴机场北线高速等大兴机场配套工程。截至2021年底,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176.5公里,比“十二五”时期新增255公里。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构建。京张高铁、京雄城际开通运营,同步建成京张高铁配套清河火车站、朝阳站等铁路枢纽,市域范围铁路运营总里程1303公里,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2019年9月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五纵两横”外围综合交通体系同步实施,北京地区“双枢纽”格局初步形成,年旅客吞吐量超过一亿人次。“新国门”不仅在机场内部实现公路、轨道、高铁、城际铁路等不同运输方式的立体换乘、无缝衔接,还在外部配套建设了“五纵两横”交通网络。

55分钟,可以从河北燕郊乘坐定制快巴直达北京CBD;51分钟,可以从城市副中心乔庄东站乘坐市郊铁路小火车抵达北京西站;正在施工的厂通路通车后,大厂到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交通距离将缩短约4公里;北运河(通州段)40公里游船全线通航……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交通“一张网”缩短时空距离。

一体化水平提升,还体现在服务上。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日均客运量超过20万人次。发行北京交通互联互通卡2365余万张,实现与全国357个城市互联互通,一卡走遍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出行模式基本形成。

服务首都发展的能力 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次视察北京,要求北京要立足“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不断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北京交通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持续提升服务首都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从“鸟巢”盛大的开幕式,到每一场比赛,北京2022年冬奥会每个精彩瞬间的诞生,都离不开交通保障团队强大的支撑。万人运输、千车组织、秒级调度。“双奥之城”用堪称完美的人员集散方案,扁平化、可视化的高效指挥调度,“武装”到每辆车、每条路的科技应用,万余名交通人舍小家、顾大局的奉献精神,让世界各代表团运动员、参会工作人员频频点赞,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亲笔书写感谢信。

服务全国政治中心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交通人高标准完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交通服务保障工作,历练提升了重大活动服务保障能力水平。

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打造首都交通文明礼让、信用出行、志愿服务三大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服务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优化交通英语标识、提高双语服务能力,在保障北京冬奥会、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等国际活动中,交通国际化软、硬件服务水平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放全国首个40平方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区域,测试道路达278条1028公里,自动驾驶水平全国领先。国内首条完全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运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燕房线,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地铁织密通勤网,公交开到家门前。人悦其行车路畅,绿色低碳谱新篇。交通十年历巨变,古都北京换新颜。

信得过,靠得住,打得赢!这是北京交通向首都市民、向全世界亮出的耀眼“名片”。


作者:

北京交通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