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逐渐转向存量更新,桥下空间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利用好桥下空间,让原本不被注意的城市“角落”发挥功能、焕发生机呢?自2021年开始,本市将桥下空间整治提升任务纳入交通综合治理和“疏整促”专项行动范畴,持续改善首都人居环境、丰富完善城市功能。
今天是“治堵大家谈”第289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城市道路管理处副处长许国华、公路管理处三级主任科员王勇,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科员杨莹做客直播间,介绍相关工作情况。
欢迎持续关注“治堵大家谈”专题节目,我们一起为北京的交通综合治理出谋划策!
抓整治 促提升
桥下空间重新焕发光彩
桥下空间是指道路附属桥梁下方垂直投影范围内的可使用空间,不包括山谷、河道、公园、铁路、轨道、道路等特殊地形或功能区域。在土地资源紧张、公共空间缺乏的情况下,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尤为重要,政府越来越关注如何将桥下空间转化为公共空间。
市交通委积极开展桥下空间治理工作,主要从整治和提升两方面入手,2021年、2022年完成了二环、三环、四环及公路桥下565处桥下空间专项治理工作。在整治方面,全面开展针对桥下空间违规侵占、无序使用行为的治理,通过地面硬化,护栏围挡修复,杂物、废旧设施清理,标准化建设等方式,让桥下空间安全、整洁、有序。在提升方面,通过工程整体设计、织补公共服务、优化设施品质、扩充文旅资源等方式,提升桥下空间品质和功能。今年启动5个桥下空间试点点亮工程,分别是位于东城区的雍和宫桥、西城区的天宁寺桥和顺义区的俸伯桥、顺平路高架桥、马坡桥。因地制宜打造北京城的金边银边,让原本不起眼的桥下角落成为文化宣传阵地、百姓文娱之所、便民服务港湾,重新焕发光彩。
安全优先 需求导向
雍和宫桥下空间串联文旅特色风貌
在前期充分调研、了解民意的基础上,东城区城管委综合考虑雍和宫桥下空间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性、安全性等因素,以“安全优先、需求导向”为定位,实施了改造提升工程。
改造后,桥下交通执法站搬迁,释放出空间600平方米,备案车位从60个增加到103个。停车场出入口调整至桥体东西两端,原出入口改为人行进出口,直接与人行过街安全岛衔接。路面重新铺设沥青,设置6个电动汽车充电桩,安装LED节能灯具,新建具有独立蹲位的小型卫生间。桥柱上以“四季雍和”为主题,彩绘银杏、海棠等北京代表性乡土植物纹饰。人行安全通道采用雍和宫内唐卡色彩,设计搭配崇雍大街代表性建筑剪影图案。四周护栏嵌入雍和宫等文化符号,以桥下空间为节点衔接串联起周边文旅特色风貌。
一桥一策 因地制宜
三处公路桥下空间呈现靓丽景象
在充分考虑俸伯桥、顺平路高架桥、马坡桥等3处桥梁的具体情况及周边环境特点后,顺义区以绿化、美化、提升文化氛围为总体思路,制定了“一桥一策”美化提升方案,在提高桥下公共空间利用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桥区周边慢行系统,增加市民休憩及活动场所,添入文化元素,加密绿化及照明。
重新设计新俸伯桥桥下活动空间,利用多级大台阶设置木制座椅、健身器材等设施,绘制“小海洋馆”、“小动物”等3D彩绘图案;在旧俸伯桥桥上增设彩色环形步道、夜光跑道、智能座椅,完善桥上基础照明及彩绘图案。完善顺平路高架桥桥下过街设施及周边慢行系统,在桥两端墙壁增加“顺义八景”文化墙,结合周边环境补种补植绿化,塑造沿路风景线。在京沈线马坡桥桥上两侧护栏、桥身立面设置照明灯带,增加了非机动车彩铺、过街等候区域等慢行设施,在桥下设置花箱围墙,打造靓丽的特色夜景。
优化机制 完善管理
力争实现桥下空间治理新突破
2022年3月,市交通委印发《北京市城市道路桥下空间管理办法》,明确城市道路桥下空间属于城市公共空间,其管理使用应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优先满足城市运行保障需求,兼顾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提出了城市道路桥下空间“行业指导、属地管理”、“谁使用、谁负责”的管理原则。桥下空间整体布局应符合“安全优先、交通优先、保障优先、公益优先”的要求,与城市功能定位相融合,与市容景观环境相融合。
2023年,本市将继续扩大桥下空间整治范围,组织开展180余处城市道路放射线及公路桥下空间整治和相关移交工作,在完成环路桥下空间整治的基础上,继续完成连接环线的放射线桥下空间整治工作。明年,力争完成本市桥下空间整治工作。同时,对已完成治理的桥下空间环境秩序开展“回头看”抽查,巩固治理成果,防止环境问题新增、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