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当前疫情防控新形势新任务,北京地铁公司认真统筹疫情防控和运营生产,聚焦优化运营服务举措,聚焦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大力推进复工复产。
心向乘客
汇聚冬日暖流
这段时间,北京迎来一轮降温天气,为确保“冬运”中,乘客能够舒心、暖心乘车,北京地铁公司开展“暖心行动”。
暖车通心,为乘客送上“暖流”。运营一分公司亦庄线检修中心结合乘客反映的亦庄线列车“车厢冷、座椅烫”,影响乘坐舒适度问题进行专项整改。“亦庄线DKZ32型列车原电加热器工作时,由于构造原因,在工作时造成热量聚集在座椅下方,不能有效扩散至车厢中,车厢内站立的乘客感觉不到温暖,坐着的乘客反而感到座椅过热。”亦庄线检修中心党支部副书记、主任刘月分析现象、原因。中心党支部成立破题小组,经过核算列车各项性能指标及参数,反复实验研究,在实验列车上成功匹配了新型电热器。新型散热器使座椅散热功能由自然散热改为机械通风散热,同时增加电热管功率。通过试验证明,此种方式能有效提高车厢温度,避免热量聚集造成座椅热量聚集问题。
电热座椅升级改造
暖路通行,为道岔加一层“棉衣”。15号线后沙峪站作为高架线路车站,寒潮天气对道岔正常运转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因大雪造成道岔不能自动运转时,需要车站工作人员现场手动复位道岔,并进行人工清雪。为提高应对效率,运营四分公司对该站7—10号道岔安装道岔电热融雪系统,车站综控员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和列车运行需要,智能选择开启或关闭道岔融雪系统电加热元件,实现“精准化控制”,预先融化车辆行进方向前方道岔的积雪,保障乘客平安出行。
后沙峪站外道岔区段
“安心工程”
夯实“安心行程”
更换桥梁支座,让行车更安全。桥梁是地面线路列车正常行驶的关键,为降低对线路运营和养护维修的影响,13号线桥梁支座更换工程也在马不停蹄地推进。该工程于今年9月下旬开工,针对3个病害支座进行更换。在顶升更换支座前,公司对各专业人员防疫情况、支座检测报告、相关设计文件、顶升设施及应急抢修设施的准备情况均进行了详细检查。在顶升作业过程中,实时监督操作安全及轨道设施复位情况。“病害桥梁支座的顺利更换,消除了设施既有病害隐患,进一步确保了地铁安全运行。”运营三分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副部长庞雷参与了前期手续办理、桥梁病害支座更换、施工后桥梁状态监测整个施工过程。
风机专项维修
风机专项维修,让防疫更安全。通风系统是车站防疫的关键点,机电分公司把防疫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稳步推进风机专修工程。11月下旬,面对疫情挑战,大修项目部采取工程技术人员下沉一线、调整作业计划等方式,及时解决生产难题,确保专项维修任务顺利完成。“风机专修是对通风设备的一次‘全方位体检’,在检查、维护、保养、维修的过程中排查消除风机设备的隐患,确保通风系统稳定、可靠。”大修项目部风机专业维修的带班人员陈玉海在专修过程中带领班组人员对车站风机、电机轴承、叶轮等零部件进行拆装、冲洗、调整、更换、维护,目前已完成83台设备的专修。
将疫情影响降至最低
全力推进新线、新站建设
备受关注的福寿岭站施工没有受疫情影响而停工。“面对新一轮疫情来袭,我们及时采取了全封闭管理,因此现场地面建筑施工未受到影响。另外,在国家发布疫情防控‘新十条’后,我们也积极对施工人员核酸检测频率、防疫物资等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工程与防疫双向推进。”工程管理公司第三项目部经理韩进军指着施工现场新版防疫修订方案说。自2021年12月13日福寿岭站施工启动以来,已完成了勘探测量及现场踏勘、设计联络会两个阶段,当前正处于现场实体施工阶段。例如区间新轨及道岔铺设、冷滑实验、带电通车、通信信号连锁等环节均已结束,目前正在进行地上建筑结构封顶,预计年底前完成。下一步,将进行地下设备接口线缆的敷设、调试,确保单一系统能稳定运行,一切就绪后进入综合调试。
福寿岭站地面施工现场
昌平线南延一期工程北起清河站,南至西土城站,线路全长9.7公里,均为地下线,此次预计开通的5座车站中,六道口站可实现与15号线换乘,西土城站可实现与10号线换乘,进一步扩大了昌平线服务范围,提高中心城区线网密度。自11月下旬起,昌平线南延一期便进入全天按图空载试运行阶段。“测试阶段,昌平线最小列车间隔2分30秒,采取大中小交路套跑方式运行,最大上线车组数42组,列车采取人工驾驶和列车自动驾驶两种模式分别测试线路、车辆、信号的承载能力。”昌平线乘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黄林为了确保自己按时按点现场“督战”,选择以岗为家。
夜间压力测试
(供稿:北京地铁运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