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17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北京地铁公司立即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各级管理人员、各专业、各岗位员工在岗在责,积极联动,全力守护地铁运营安全。
坐标:宋家庄站
人物:值班站长宗泽 值班站长程伟 探伤部主任陈涛
关键词:夜巡 “桥” 到齐了
作为超大规模地铁车站的宋家庄站,是5号线、10号线、亦庄线三线换乘的站点,同时接驳宋家庄公交枢纽,以及超市、商场,车站运营面积近4万平方米,共设9个出入口。如何使这个超大规模车站,有效应对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是摆放在各专业员工面前的首要任务。
29日22:15,“今晚钢轨探伤的区段是宋家庄站至宋家庄停车场,检测区间包含洞内2公里,洞外0.6公里。我们需要赶在降雨前完成洞外钢轨探伤检测工作,避免探伤仪着水损坏。”线路分公司综合维修五项目部探伤部主任陈涛,在完成钢轨探伤准备工作后,重点提示时间节点,“30日2:30,我们必须完成所有工作,给其他专业预留出时间”。宋家庄站区间停电广播刚刚播报完,他就赶忙进入综控室办理施工登记,尽量争取早开始,赶在降雨前完成洞外钢轨的探伤工作。“等检查完露天的钢轨后,我们再回来检查洞口的防汛物资。”陈涛一边说一边加快“手检”的动作,虽然速度加快了,但细致程度却并没有因此降低。当探伤组从宋家庄停车场返回,在距离洞口不到10米时,天空出现一道闪电,还好赶在下雨前完成了洞外钢轨的探伤工作。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由于洞内外温差较大,洞口内300米左右的距离弥漫着雾气,导致钢轨及道床上都凝结着不少水汽,这就需要探伤工们格外仔细地分辨伤情,特殊地段“特别关注”。2:30,陈涛带领着探伤作业班组顺利完成了当晚的钢轨探伤检测工作。
4:30,“各岗位人员,请立即到指定出入口拆卸挡水板,准备迎接今天的运营。”值班站长宗泽一声令下,27名员工四散开来,分别赶往车站出入口。拆卸9个出入口挡水板、开启33部电扶梯、铺设18块防滑垫……30分钟就结束了“战斗”。为了应对今日持续降雨,前一晚宋家庄站在运营结束后,已经按照最高级别每个出入口均安装了5层挡水板。凌晨3:00,宗泽通过综控室的摄像头观察到站外下起雨来,立刻拿起手台奔向他最放心不下的H口。H口地面只比站前广场高出10几厘米,此时站前广场已经形成小片的积水,目测已经没过脚面。为了能让乘坐首班车的乘客不踩水进入车站,宗泽冒雨用防汛沙袋码出两条可供通行的“桥”,当看到第一名乘客顺利进站时,一夜未眠的他终于露出了一抹欣慰的笑。
噔噔……宋家庄站丁班企业微信群里弹出一条消息:“明天红色预警,请大家提前安排好上班路线!”第二天,宋家庄站丁班的值班站长程伟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车站,令他意外的是在换制服的空当儿,班组里的好几名员工也陆续到站,8:00全员已经到齐了。“董昊,你家住房山,平时都是踩着点儿到,今天怎么也这么早?”“我昨天晚上就预约了出租车,就怕今早耽误车站的防汛保障。”董昊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既然人到齐了,咱们就先部署一下今天的防汛工作。H口、I口地势低,容易积水,要及时清理;A口、B口风力较大时,防滑垫会被吹起,要用沙袋压实边角;适时向乘客发放一次性雨衣,确保乘客通行秩序……大家按照咱们上个夜班演练的程序来!”程伟逐项安排应对降雨的细节。
坐标:金安桥站
人物:值班站长李丛 维修部主任张鹊
关键词:三道关卡 水位 水泵
8:40,S1线站务中心金安桥站值班站长李丛来到站前西广场外的桥墩处查看水位。“这条水位标尺线得一直关注着,便于我们判断什么时候采取下一步措施。”当然,李丛来到这里,除了观察水位,还需要同排水集团、公联公司的应急抢险人员进行对接。在他眼中,这是金安桥站外防汛的第一道关卡,当雨势短时间较大时,桥下的这几支兄弟“联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后,他回到第二道关卡——站前广场挡水墙处,检查挡水板和防汛沙袋。“这面挡水墙1.2米高,每块挡水板40厘米高,两端有卡槽,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插入挡水板数量,当水位上涨过快时,就会在三块挡水板全部布置的基础上,前面码放防汛沙袋。”而一旦退防到第二道关卡,在李丛看来,形势已经较为严峻了,因为一旦水位持续升高,越过这道挡水墙后,积水就会迫近坡度较为平缓的A、B口。第三道关卡就是地势较低的A、B口,车站会按公司防汛预案预警等级要求码放挡水板和防汛沙袋,特别是站前积水达到10厘米时,会采取临机措施,引导出站乘客从地势较高的其他出入口出站。
检查完门前防汛三重关后,李丛来到综控室,通过地铁气象数字化智能平台看了下云图走向,“这个系统可以让我们及时掌握防汛动向,对车站下一步计划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图像清晰地看出,大雨依然会持续不断,他皱了皱眉,嘱咐着当班综控员:“咱们多关注下摄像头,监测下水位变化。”金安桥站既是一座连接6号线、11号线、S1线的三线换乘车站,也是地铁路网中一处防汛重点部位,李丛自来到这座车站工作后,已经经历了多次考验。“防汛中,作为一名值班站长,最应该具备的就是果敢的判断与担当,像接到预警信息后,要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布控,要关注哪些重点部位,如何合理安排人员值守,都应该按照预案快速作出正确判断。同时,像接到暴雨红色预警后,值班站长夜间每半小时都要巡视一遍车站周边,及时掌握水位情况。”
9:50,金安桥站机电值班室内,机电分公司第二项目部综合维修七部主任张鹊正通过ISCS监测系统查看S1线各站排水泵工作状态及水位情况。突然,金安桥站东侧4号水泵显示自动排水状态。于是,他拿起钢筋钩和雨伞直奔现场。
“像接到暴雨红色预警,我们都会每15分钟检查下水泵状态,特别是有水泵启动时,也要观察下水位。”走出站口,张鹊撑起伞跑向4号泵机位置。该站由于是防汛重点部位,机电分公司在车站站前东西广场布设了8台水泵,其中有6台固定水泵,2台移动水泵,由于东侧广场位置偏低,所以三台排水量较大的水泵放置于此。“当排水沟中水位线到达1.5米时泵机会自行启动,当水位降到1.1米以下就停止作业。如果井中水位上升很快时,会结合上升位置触发多台水泵同时作业,除此之外我们还有移动泵作为‘后援’。”用钢筋钩掀开井盖的张鹊,撑着伞观察着井内的排水进度,直到露出管道他才放心地把井盖放回原处。
除了冒雨检查排水情况,还要查看水泵启动状态、显示情况,以及雨箅子下是否清洁,这些都是张鹊关注的目标。当看到一块布条挂在雨箅子边缘时,他立刻蹲下身想将其取出,但发现布条已经缠绕在雨箅子边缘时,张鹊用脖子和身体夹住伞,双手一点点梳理开布扣,取出异物。“像这种东西特别爱堵住排水口,一旦积少成多,就会对排水系统造成较大影响。”一趟检查下来,张鹊手中的伞更像是一个摆设,回到站厅时工服已经被雨水打湿。
坐标:十里河站
人物:值班站长张蕊 维修部主任张立民 中心副经理张岩
关键词:“跨站” 接力特巡 手账
14:25,“这是我今天接班之后巡视的第4圈儿了。”按照启动红色预警后要加大对车站重点部位巡视频次的要求,运营三分公司10号线十里河站值班站长张蕊带上手台,拿上几件随时准备发给乘客的雨衣,首先来到了通往14号线的换乘通道处。十里河站是一座串联10号线、14号线以及17号线的三线换乘站,周末客流主要以换乘为主。“所以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我们这三座车站之间的‘合作联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见张蕊仰起头,仔细观察着换乘通道与站厅的连接处是否有渗水情况。虽然这里并不是10号线的管辖范围,“但是这个位置离我们是最近的,所以我每次巡视的时候也都会特别关注这里,发现异常就立刻和相邻车站‘通气儿’。”
紧接着,张蕊来到了出入口B口,“可能是因为今天刮风,所以这个口有些潲雨。”在发现了这个情况之后,她立刻调配了一名保洁员对这个出入口进行专门盯守,随时对地面的雨水进行清洁。“呀!走错口儿了,我要坐17号线,可是在马路对面呢!这么大雨,再绕过去肯定全都要湿透了!”正在观察站外道路积水情况的张蕊,被眼前这位坐轮椅乘客的“惊呼”吸引了注意,“您别着急!咱们可以从车站里直接换乘过去,这样就不会被雨淋了。”看到乘客皱紧的眉头瞬间散开,张蕊马上拿起手台,“站厅,站厅!到D口支援,并通知17号线准备接续!”为需要帮助的乘客提供顺畅的“接力服务”也是这“三座”十里河站之间建立的一种“默契”,只是希望能够在这个雨天为乘客多想一分、多做一点。
16:20,供电分公司第七维修项目部第三维修部主任张立民正在准备自28日以来他的第三个夜班。接完班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车站所有的供电设备进行一轮“防汛特巡”。“只要启动黄色及以上的预警,我们就要在常规巡视的基础上,每天再增加两次人工巡视,白班一次、夜班一次。”只见张立民将他的两位“老战友”——验电笔和防护雨靴别在左臂上、穿在脚上,从控制室开始,对高压室、变压室等10多间房间的设备负荷情况进行一一记录,对隐患点位进行加强巡视,特别是对竖井、电缆夹层等易出现积水的地方进行重点排查。一旦发现哪个房间地面有积水,哪怕量很少,也要立刻把排水泵支上,“其实这是一个打出提前量的操作,支上排水泵这个事儿本身也花不了太多的时间,但是一旦出现险情,哪怕是一分钟、一秒钟的提前,可能就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就在张立民还在执行“特巡”作业的时候,手机里不断传来一声声清脆的提示音,这是他的班组员工们“平安到家”的消息。张立民一边儿查看,心里一边儿琢磨着班儿里还有谁没有回复。在他的心中,员工的安全也始终是他深深的牵挂。
17:40,建维公司维护八中心副经理张岩又来到车站,对D口这座让人放心不下的扶梯进行再次巡查。“这部扶梯曾因降雨出现过临时停梯的情况”中心负责10号线南段的工区对漏水点进行了排查,用防水材料对排水管线进行了全面的封堵。但张岩还是放心不下,坐了大半圈10号线来到这里。当他看到拿着行李的乘客、带着孩子的妈妈以及还在奔忙的“打工人”都能够平安乘梯,便马不停蹄地又投入到了今天晚上的工作任务中。“面对还未降级的预警,明天又是个周一早高峰,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今晚运营结束后,需要对所有重点部位的雨箅子、雨水管、排水沟进行清理疏通,对站前广场的积水进行抽排,通过轧道车添乘排查区间隧道路是否渗漏等。
“喂!好的,收到!”此时,接到了“明天早高峰提前1小时进行保障”命令的张岩从兜里掏出已经近乎被雨水淋透的随身工作记录本,在上面写下“提醒各工区对厂区进行再次排查,保障首班车顺利发出。”
他们只是众多参与防汛保障的交通人的缩影,地铁员工们努力在不同岗位上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守护乘客出行平安,保障运营安全。
(供稿:北京地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