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极端天气影响,北京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其中,门头沟区王平镇受灾较为严重。家住王平镇的马志强是北京地铁公司6号线金安桥站区的一名站务员,关键时刻他换下“地铁蓝”穿上“作训服”,积极投入抢险一线,在灾难面前彰显了一名北京交通人的责任与担当。
上阵父子兵
齐力抗洪水
“我家就住在王平镇,村里受灾后,暂时没法和外界联系,我爸和另一个人一起冒雨爬山出来参与求援,我实在放不下心,索性就跟随他们一起参与了村里的救援工作。”因为道路受损,马志强无法正常上班,看到受灾的村民,他和父亲心急如焚,为了能帮助救援队更有效率地实施救援,父子俩毅然加入了抢险队伍。
消防队前来救援时,队长表示需要一名向导,马志强的父亲第一时间报了名,“您都快六十了,就别跟着上山下山了,我也是这山里长大的,对周围都熟悉,我替您去!”于是父子俩开始“分工合作”,马志强芾领消防队实施村落摸排,他的父亲在后方收集村民消息。
“马哥,你知道还有其他上山的道儿吗?”“当然,咱们再往前走有一个岔口,往西爬山坡,大概2公里后就到下一个村儿了。”“好嘞,大家伙跟上!”在三天的时间里,马志强父子为救援队带队13次,日均跋涉30公里。
救援一线
“应急小课堂”
“我在站区学到的急救知识,这次帮助了不少人。”AED除颤仪、担架的使用、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被马志强派上了用场。对于老人、孩子、行动不便的人群,咱们抬担架时要格外小心,搬运过程中膝盖尽量弯曲,保持背部挺直,将力量均匀地分布在两腿和臀部,这样可以避免扭伤拉伤。”在此次救援中,还征集了不少村民志愿者,但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急救知识,于是马志强就地办起了“应急小课堂”。“小刘,你胸部按压的力度太大了,节奏也不对,再练练。”为了能让大家尽快上手,在有限的条件下,马志强还主动当起了志愿者们的“实验对象〞,亲自检验每个人的学习成果。在马志强的帮助下,不到两个小时内就有近十名志愿者学会了担架的使用方法和心肺复苏急救知识。
有人看到马志强和救援队员穿的不是同样的衣服,就会问道:“小伙子,你是救援队的吗?怎么会那么多应急知识?”“大妈,我在北京地铁上班,这些知识早就学过了。”大妈拍了拍面前的这个壮硕小伙儿,眼神里流露出的尽是安心。
大难面前
皆是将士
在与救援队同吃同住的三天里,马志强见证了太多感动。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转移一对母子,孩子不到一周岁。当时路上泥水湍急,有的地方已经没过了教援队员的小腿,需要两人拉紧母亲、三人托住孩子、四至五人抵挡住水流,马志强在最前面负责开路。“当时水流冲得我腿生疼,几次差点被冲倒,后面的队员都在跟着我,我一步错,他们就可能出危险,为了大家的安危我要坚持住!”最终,救援队在马志强的带领下成功越过了湍急的水流。
至今回想起来,马志强还是心有余悸,记不清自己踩空了多少次、踩中了多少尖石头、腿被划了多少道口子。但是他清晰记得救援队员一个个认可的眼神、母亲不停地感谢和小宝宝咿呀咿呀的模样。
第一个来
最后一个走
“在我眼中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经过几天的相处,消防队员们与马志强亲如兄弟,他不但帮助消防员分发物资,更会将消防员们英勇的身姿记录下来。马志强回忆起这些天与消防队员“同吃同住”的经历,眼里不禁泛起了泪光,“这些刚二十出头的消防员是第一批来、最后一批走的,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于是在送走消防队伍后,马志强又报名成为了向导员,继续为大家做着他认为该做的事。
在政府部门努力下,重建工作进展迅速,村里的路很快打通了,马志强也回到工作岗位。上班后,马志强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在这次抢险救灾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也正是这份光荣,让我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我要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发光发热。”
据统计,在参与救援的三天时间里,马志强共参与救援摸排韭园、西落坡、东落坡等7个村庄,帮助转移村民500余人,担架转移47名老人,摆放沙袋200余个,发放饮用水和救援食品100余箱,积极协助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多次。“我跟我爸商量好了,明天下夜班后,再到处转转,看看谁家有需要帮忙的再给搭把手......。”马志强说道。
(供稿:北京地铁运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