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公路分局:练好“三板斧”,守牢“防汛关”
2024-05-21 17:1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汛期将至,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昌平公路分局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总要求,坚持“预”字当先,“防”字当全,在保质保量完成水毁恢复重建工程的基础上,用好应急演练、隐患排查、物资整备“三板斧”,全力以赴打好防汛应急“主动仗”。

以练备汛,统筹调度高效联动

5月20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昌平公路分局组织北京建工养护集团九公路处在昌平区国道京青线、灾后恢复重建道路下店路开展了防汛应急演练。

演练模拟暴雨橙色预警下,应急领导小组及抢险队伍层层联动,依托视频系统远程布控,人员物资力量提前就位备勤,随着降雨持续,京青线出现超27厘米深积水点位,现场抢险人员立即断路并抽排积水,同时地灾巡查组发现下店路出现面积约50平方米的山体塌方占路,经过上报现场情况、远程指挥调度、现场交通疏导、抢险应急处置环节,一小时后,两处断路点位均恢复社会交通。

在积水点抢险处置现场,北京建工养护集团九公路处养护管理部部长高远征介绍,“按照往年惯例,6月起北京进入汛期,此次演练进一步检验了防汛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确保在出现险情时,能够及时发现、迅速处理,最大程度保证道路通行安全。同时,也进一步锻炼了我们抢险队伍的协作能力和战斗能力,确保安全度汛,保障百姓出行。”

排查隐患,防汛力量网格分布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昌平公路分局自3月起陆续开展边沟疏浚、积水点消除、地灾隐患点位治理等前期备汛工作,截至目前共疏通边沟498公里、清理雨水口12193个,通过小微工程消除7处积滞水点,对全区210处在账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面排查并处置34处隐患点位。

“我们吸收‘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抢险经验,加大了防汛力量投入,包括抢险人员211人、机械设备96台套,同时对山区公路安排机动巡查及地灾值守队伍30人。建立覆盖全区的防汛应急网络,在龙虎台、兴寿、南口设有指挥调度分中心,并利用17处公路道班实现物资储备网格化分布,以便于第一时间调度人员队伍抵达现场值守备勤、应急处置。”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昌平公路分局养护管理科副科长王文涛介绍。“我们将通过完善的应急预防管理体系、高效的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充足的汛期人员物资储备,全力以赴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平安、顺利度过汛期。”

村段水毁" data-mce-src="/stream/stories/product/CO664c6695d34ee364e08d8739?attachmentName=attachment_3.png&tempId=0.5116370137133683&tempId=0.602872356290186">
发电站村段水毁
村段修复后" data-mce-src="/stream/stories/product/CO664c6695d34ee364e08d8739?attachmentName=attachment_4.png&tempId=0.46737664741826757&tempId=0.012385520456066446">
发电站村段修复后
发电站村上游修复后

平急两用,重建道路投入使用

目前,昌平区6项公路恢复重建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工程以提高韧性水平和“平急两用”能力为出发点,将在“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受损的公路恢复原样,其防汛抗灾能力也随之升级为“全新版本”,更多的防洪涵洞、更坚固的挡墙护坡、更完善的安保设施逐项落地,为保障周边群众日常出行、加快区域整体灾后重建、再现美丽山水资源优势、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增添强大助力。

除此以外,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昌平公路分局将恢复重建工作与韧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依照北京市灾后重建“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未来还将实施南雁路(昌平南口至高崖口)、高芹路(昌平段)、高芹路二期(昌平段至门头沟234国道)等灾后恢复重建提升类项目。待项目建成后,作为北京西北方向浅山区环线的一部分,将改变山区路网“鱼骨刺”般的现状,有效联通昌平和门头沟地区,全面提升路网通达能力和防灾抗灾减灾韧性。

高崖口直线段水毁
高崖口直线段修复后

(供稿:昌平公路分局)


作者:

北京交通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