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安定门街道“安定风采•身边榜样”系列内容,聚焦了不同年龄、身份党员的成长与故事,领略他们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精神风范,推动青年干部自觉对标对表履行职责使命,进一步洗礼精神、锤炼党性。
从义务兵成长为一名军官
从部队转业到基层
从干部到抗疫先锋
他实现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
“华丽蜕变”
不同身份的他
军人的本色未变
坚守岗位的初心未改
他就是安定门街道二级调研员高道清
大漠戈壁中 铸就梦想
从军入伍,是很多人儿时都有过的梦想,高道清也不例外。从小,他就对身着制服的军人充满好奇和崇拜,当兵的“种子”在心中悄然萌发。1985年10月,18岁的高道清终于成功入伍,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当兵两年后,高道清顺利地考入了国防科工委指挥技术学院,并在毕业后,主动选择到边疆、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中国“两弹一星”诞生地、我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
马兰基地位于“死亡之海”罗布泊的西北方,处于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当地昼夜温差大,自然环境恶劣,导致钻探、取样、转运核物质等工作风险系数增高,难度加大,但高道清从未想过退缩,和全体战士们出色地完成一次又一次试验任务。
基地里的工作和生活,让高道清对程开甲、朱光亚、邓稼先、林俊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也更加坚定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1992年6月入党,加入组织那一刻特别开心、激动,终于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了。”高道清说道。
走进军营是因为理想,留在边疆则是坚守信念。从1990年军校毕业扎根边疆,到2007年转业,高道清一直秉承着“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为中国国防事业献出青春与热血。
万家灯火中 坚守使命
2007年,高道清从部队转业到街道,他始终以“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好”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下功夫去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升积累“社区服务”的经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2021年夏天,疫情形势突然严峻,奋战在社区抗疫一线的高道清,接到了进驻区集中隔离点的消息,他二话不说,第一时间加入队伍中。
第一次前往集中隔离点,高道清就负责新投入使用的隔离点开点工作,同时由于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隔离点工作,毫无头绪,于是高道清带头作为,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迅速带领组员开展各项工作。“第一次进驻隔离点就是开点,我也没有经验,怕不会干、干不好,但我是一名老党员,面对困难我应该承担更多的角色,在各个方面都要发挥老党员的带头作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高道清的责任与担当。
身为隔离点的负责人,高道清严格落实好各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时刻叮嘱大家要规范操作,注意自身安全,并做实做细隔离点人员的安置准备,实地检查安置房间准备数量及室内布置情况,提前确定好密接人员进入隔离区域路线及核酸检测场地,细化完善“三区两通道”核心隔离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高道清还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的宝贵经验,完成缓冲区改造建设,得到了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一致认可。
“尽自己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这句话,高道清时常挂在嘴边。为有序高效接待转运至隔离点的密接群众,高道清带头延长值班时间,带领组员提前熟悉隔离点环境。接待隔离人员时,高道清及时向隔离人员宣讲隔离政策,安抚大家情绪,消除恐慌心理,收集并向酒店管理人员反馈隔离人员饮食起居方面的诉求,始终做到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用最大的细心、耐心、热心与诚心做好隔离工作。“细节决定一切,我们把工作做细做实,才能避免交叉感染,群众能舍小家配合我们开展工作,我们更要做好我们的工作,这样他们才能早日安全回家。”
在隔离点的队伍里,高道清总是比大家多做一步,在岗位上多待一会儿,每次都是把手上的任务全部完成后才交接去休息。队友们关心地说道:“已经很累了,到点了就早点去休息。”他总是笑着说:”没事,我还能再坚持一会。”
抗击疫情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在这条赛道上,高道清4次逆行出征,通过自己的全情付出,让熠熠生辉的党员徽章在抗疫最前线光芒闪耀,诠释了党员干部的初心与忠诚,展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风采,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着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