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插花、做花匠、赏盆景……走进“家门口”的园艺驿站,感受生态文化的无穷魅力,已经成为当下市民乐享“绿色生活”的重要方式。
园艺驿站是有效集成街道社区、公园、学校及其他基层单位生态资源,充分利用公园绿地附属空间和疏解腾退出来的公共场所,用于组织开展公益性生态文化宣传、园艺技能培训和园艺生活交流等生态实践活动的平台。
为了让园艺贴近生活,让绿色走进家庭,近年来,东城区东四、龙潭、地坛、玉蜓和龙潭西湖5个园艺驿站充分发挥绿化美化宣传阵地、绿化知识科普课堂、园艺技能交流沙龙和绿色休闲客厅的作用,并深入社区、医院、学校,开展“走出去”送园艺、送技术活动。通过园艺驿站这个载体,东城区把绿色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延伸到市民身边,真正打通了生态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在地坛公园园艺驿站,亲子共同体验相框花艺制作。
亮点1
特色园艺驿站“香味儿”十足
“荷香”“书香”“药香”“茶香”……东城区的园艺驿站可谓是“香味儿”十足,各具特色。各园艺驿站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打造了不同主题的特色驿站,围绕主题开展自然科普课堂、人文知识讲座、园艺DIY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市民在不同主题的园艺驿站都有新体验。
走进位于龙潭西湖公园南侧的西湖园艺驿站,荷花文化扑面而来。这处120平方米的驿站,无论是室内装饰还是室外景色都与荷花密切相关。在室内,北侧主视觉墙复原了公园原影壁的“柳岸观荷”壁画,标本走廊悬挂着荷花的诗句,周围用荷花摆饰、装饰等点缀。室外有大片荷花荷叶铺满池塘,荷香满满,是一处名副其实的“荷香”驿站。
西湖园艺驿站多肉植物制作活动走进社区。
“柳岸观荷”是龙潭西湖公园的主要景观特色,而西湖园艺驿站也以“荷”为主题。自去年7月该驿站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围绕“荷香”主题开展了“荷旁女神节”主题活动,并利用驿站线上科普阵地,以二十四节气为依托,宣传荷花相关科普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荷花相关的知识。
龙潭公园园艺驿站位于龙潭公园内时传祥纪念馆南侧,为上下二层仿古式建筑,古朴的建筑为这处驿站注入了更多文化氛围。龙潭公园园艺驿站以“书香”立身园林,重点推进“书香文化”系列活动,开展了园艺及人文知识讲座、自然认知与体验、非遗技艺与传承、创意手作、读书沙龙等活动。驿站举办的“人文之旅——畅游龙潭”系列活动,涵盖“夜探龙潭”“探访龙潭古建之旅”等多项体验式活动,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孩子们在沉浸式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学习了很多实用、有趣的知识。
龙潭公园园艺驿站举办书法体验写“福”字活动。
地坛公园内的东北角有个中医药养生文化园,是东城几个公园中独有的一处。院内种植着活血丹、知母、月见草、玉竹、亚麻等十余种常见的中草药,市民们行走其中,不仅能看到这些中草药的模样还能从提示牌上获取中草药知识。园内的北京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东城)更是集西医检测、健康管理、文化科普、互动体验于一体,通过线上线下的服务相结合,打造个性化的健康生活方式。
借助公园独有的中医药文化优势,地坛公园园艺驿站以“药香”为主题,通过举办户外药用植物科普活动,邀请市民走进公园实地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同时专业的老师还走进与公园毗邻的和平里街道,将科学、权威、综合的中医药科普送到群众身边。
玉蜓园艺驿站是一处“茶香”主题园艺驿站。驿站采用沉浸式、体验式中国风,以“茶香会友、艺传四邻”为主题,开展传统茶艺沙龙、赏菊花品茗茶等“茶”主题活动,科普“茶”文化,传播绿色生活理念。
玉蜓园艺驿站举办插花活动。
亮点2
为不同年龄段“量身定制”园艺活动
近年来,东城区各园艺驿站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努力打造适合全年龄段的园艺特色活动,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园艺文化活动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市民参与生态体验活动搭建了一个绿色、科技、惠民的大舞台。
“噢,出发啦……”在龙潭园艺驿站里,一群青少年一阵欢呼。他们为什么这么兴奋呢?原来,驿站的李老师要带他们走进园区,进行植物实地观察。放大镜、镊子、相机、画笔……带着齐全的装备,他们便出发了。在园区里,青少年们四散开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植物。
“这种户外观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李老师说,“观察之前,我给孩子们上了植物观察方法课。比如,观察一朵花的时候应该留意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的有无、数量、形状和相对位置,并趁新鲜记录花的颜色和气味。观察果实时应切开了解内部构造,记录颜色等性状,不认识的果实千万不能随便吃等。有了具体方法指导,孩子们才能学有所获。”
一番观察后,回到龙潭园艺驿站,青少年们把自己的发现细细描绘进自然笔记中。“快看,这是我观察的喇叭花,它刚展开的嫩叶子是毛茸茸的。”“快来看我观察的,白玉兰花,白色的花朵散发着玉色的光泽。我还配了一首小诗呢,‘梦见你时花见我,窗外玉兰满阑干’,是不是特别有诗情画意呀。”“快看快看,这是我画的!”……队员们对自然笔记的探究形式着了迷。
“自然笔记”就是青少年通过文字、绘画、摄影等方式,将观察到的动植物记录下来,创造独特的观察笔记。李老师说:“一直以来,自然笔记受到了孩子们的广泛喜爱,这种观察方式不是枯燥的背诵理论知识,而是用大自然这本天然‘课本’,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欲望,激发他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尊重,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和画笔做大自然的‘宣传员’。”
龙潭公园园艺驿站举办园林古建品鉴沙龙活动。
近年来,东城区各园艺驿站积极开展自然笔记作品征集活动,通过推送公众号、张贴宣传海报、举办专项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引导和鼓励更多青少年走进自然、向自然学习,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地坛公园园艺驿站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和需求,开展老年专场、少儿专场、亲子专场等活动,打造全龄友好的园艺驿站。在活动内容上,驿站以园艺活动为主,其他传统文化活动为辅,既有插花、盆栽等手作,又有动物、植物等自然科普活动。同时,通过进社区、进单位举办园艺手作活动,传播绿色声音,讲好生态故事,共建美丽东城。
此外,地坛公园园艺驿站还与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举办科普活动,通过“大手拉小手”,既为小朋友提供活动机会,也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让大学生参与到驿站活动中来。
亮点3
园艺驿站成居民自治“绿色会客厅”
现如今,园艺驿站已经不仅仅是生态文化的宣教阵地,还是传递群众呼声、宣传政府决策,解决群众烦心事、操心事的平台。
位于东四六条43号的东四园艺驿站是东城区唯一一个建在胡同里的园艺驿站。推开东四园艺驿站的大门,屋内的景致与门外的冬日萧瑟截然不同,小菊、海棠、红掌、狗尾草、水仙、灯笼花……目之所及都是色彩斑斓的盆栽花卉,墙面上爬满了绿萝,还挂着一些大小葫芦。往里走,仿佛回到了老北京四合院内,地上的大水缸和树上挂着的鸟笼子,配合着院落房屋的画面,再现了“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这样一个生动的老北京四合院的生活场景。
东四园艺驿站举办插花活动。
“胡同花园花友汇”会长李健说:“这里的很多用材,都是我们花友汇成员通过‘周末卫生大扫除’清理出来的旧砖、门、窗、瓦、门墩等废旧物料,旧物利用,装扮在花草之间,特别有意思,就如同原来的景象一样。”
“胡同花园花友汇”是东四街道六条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居民自治组织,东四园艺驿站是花友汇的“根据地”。李健说:“一直以来,老北京人爱在胡同里养花,瓜果飘香、鲜花绿叶,才是老胡同原来的美好模样。但是后来,很多四合院变成大杂院,胡同里的绿色一度越来越少。”带着对“绿色生活”的美好向往,“胡同花园花友汇”成立了,成员们致力于恢复老北京胡同处处皆绿的美好景象,聚在东四园艺驿站里共商共议,集思广益,成了大家的常态。
多年来,“胡同花园花友汇”积极发挥居民自治作用,不断提升人人参与社区治理,共建美丽宜居家园的情怀与责任感。在街道的支持下,胡同内搭建了廊架,修建了花池,在花友汇的细心呵护下,胡同里的“微花园”多了起来。双方还共同把流水巷和流水东巷打造成了“福禄巷”,吸引了八方来客前来参观拍照,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经过花友汇成员们的悉心布置和养护,东四园艺驿站变成了一处“绿色会客厅”。李健说:“我们‘以花会友’,街坊四邻经常聚在一起开展活动,学习养花技艺,还会共商共议解决生活中的烦心事,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老胡同也重现了花草飘香的美好情景。”
“园艺驿站”让园艺和绿色离居民更近,提升了居民爱绿、护绿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通过“以花会友”的轻松方式,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了解,推进居民自治,参与社区治理,让街巷胡同成为有绿荫处、有鸟鸣声、有鸽哨响、有老北京味的清净、舒适的公共空间。
文字/记者 王慧雯
图片/东城区园林绿化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