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百年会馆绽放新时代光彩
2023-06-22 09:3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那是百年前的谈笑鸿儒,戏剧唱段,连接异乡情怀,贯穿古今故事。

,那是镌刻着乡情的“明砖清瓦”,古朴楼阁,留住历史,更赋新时代内涵。

,那是游子乡绅的“家乡味”,见证文化交流,传递京地文化交融并蓄的新气象。

前门东区,散落在胡同街巷的一处处会馆,历经数百年的洗礼,在今天,重新焕新焕彩,绽放出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光芒。萃集地方文化精华、京地交融互鉴的会馆群落正润物无声地滋养着东城百姓的生活和文化气质,涵养着紫禁之东的文化街区更新特色。这里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花园”“文博园”,在东城的文化土壤上,构建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文化片区。

文化交流互鉴的“会客厅”

推开韶州会馆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处精致的院落,青砖灰瓦,有传统四合院的韵味,又有独特的会馆建筑特色。东正房、北厢房、南厢房正在展示着独具粤北多元文化的展览,品茗、赏兰,仿佛置身韶关,院里葱葱郁郁的竹林随风摇曳独具清幽雅致。

慕名而来的“打卡者”们走进来,“尝尝粤港澳大湾区‘茶罐子’的茶,跟咱们老北京的茉莉花茶有什么不一样。” 就在上个月,东城区发布“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这里作为东城区6处会馆合作签约之一正式对外开放。

“推开门就感觉特别亲切,看到家乡的人文历史介绍,还有传统的非遗技艺,感觉从另一个层面对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会馆的开放,同样也吸引了老家在韶关的“95后”大学生张丽:在这里感受到了京味文化的厚重与岭南文化的灵秀有机结合,让每一位参观者都念念不忘。

商贾文化、饮食文化、梨园文化……37处南北交汇、规模各异的会馆建筑里,不单单是原发地的文化展现,更多是多元荟萃的文化交织,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碰撞,京味与地域的文化交融。

“一馆一策”的规划思路,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对会馆的修缮与运营,要进行个性化的探索,展现不同文化的有机融合。”会馆的修缮运营方,天街集团大前门公司工程部经理柏毅介绍。

临汾会馆内文图并茂的前门三里河沿岸会馆情况介绍吸引参观者

随着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的逐步推进,一批精美的会馆将轮番亮相,在文化交流互鉴的舞台上,将京地资源共享及文化共融、价值共创演绎得淋漓尽致。

位于前门大街的广东平镇会馆,将构建梅州客家文化与京味文化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的池州会馆,以池州的诗教礼教与家风家训为特点,与东城“崇文礼敬”价值文化不谋而合;福建汀州会馆将搭建起展示龙岩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文化的重要平台,不断深化两地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交往。

“一座会馆记录着一段历史,展示着一方文化。”湖北省黄冈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初敏说。据悉,湖北黄冈会馆与湖北麻城会馆、广东平镇会馆等5家会馆作为首批共建试点项目,经保护修缮后将陆续开馆。

会馆的规划发展,是东城区文化建设的侧记,折射出老胡同的新生,讲述的是会馆发生在北京东城故事的绵绵延宕,也成为对外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

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的一位记者第一次了解到中国的这种独特的会馆文化,在年初开展的“走读中国”活动中,她和30余名中外记者共同走进颜料会馆,听了一把各地戏剧展演。同行的记者也都纷纷感慨:“这样一个窗口,展现的是最地道的京味文化,中国文化。”在临汾会馆的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同样在对外交流中以会馆文化精髓向国际呈现独具特色的文化绵延。

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样板”

这里,百年戏台再现文化光影,京味戏、地方戏、曲艺、民乐、魔术、杂技、评剧……在各个会馆轮番上演。或许有人问,会馆有戏,到底有没有戏?有戏!

沿三里河畔,推门而入,曲音悠悠。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池州傩戏、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以及舞姿矫健的瑶族舞蹈轮番上演,引得台下观众叫好声、掌声一片。在此前的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发布现场,会馆原发地特色的非遗民俗、戏剧演绎走进百年会馆,“原生态”呈现地域文化魅力。

剧院有了演出场所,老会馆发出了属于它的腔声,可谓是“珠联璧合”。安徽省池州市黄梅戏剧院副院长曹安群表示,会馆呈现了京味文化和地域文化交融并蓄的文化气象,是地方文化传承传播的绝佳平台,对于地方文化尤其是戏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会馆最初时人的雅集听戏到今朝沉浸式品味名剧名段味道,“大戏东望”、好戏在会馆的特色文化名片愈加闪亮。“会馆有戏”作为东城区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的重要举措,让百年沧桑、曾经沉寂的会馆来了个“华丽转身”,唱出了“时代新声”。

从《东城区推动“会馆有戏”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到《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再到《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3年时光,一步一个脚印,“会馆有戏”的内涵逐步拓展,东城区已经成为全市会馆片区建设的政策策源地。有序发布的政策体系,让东城区率先试水会馆活化利用,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和经验。

“东城区将会馆文物活化利用提升至重要的地位,重估会馆新时代价值。”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城区正稳步推进会馆传承保护与创新利用的实践新进程,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打通会馆活化利用“最后一公里”。

目前在各个会馆,除了精彩纷呈的多形态演出,展览不再是简单的陈列,文化交流活动也更加多元。

“利用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展现,将展陈、体验、交流、品鉴、推广等融为一体,打造演、食、娱、秀、景等‘活起来’的文物资源精品。”天街集团负责运营的负责人介绍。

随着特色饮食、地方艺术、文创产品等文化衍生精品项目引入,会馆文化边界逐步向文化+数字、文化+科技、文化+商业、文化+旅游等新型文化业态集聚,一种全新的会馆文化消费综合体逐步形成。全龄化消费、多业态互补的“历史遗产+文化艺术+时尚消费+网红经济”的文化消费场景将开启东城区会馆发展新篇章。

形成文化街区转型“新格局”

如今,居住在周边的居民可随时看青枝幼绿、锦鲤戏水,可品咖啡醇浓、香茗氤氲,可赏丝竹歌舞、共情古人,老胡同有了新生活。

会馆以独有的文化业态和内容厚植东城这片文化沃土,东城区在会馆集群建设发展中,带动周边传统文化街区转型升级,为周边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焕新后的会馆空间不单纯是传统建筑,更是社区居民贴心的“文化乐园”和“文化服务站”。

打小在周边生活的居民李霞感受颇深,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今年65岁的李霞每天都有很多新乐趣。“天气好,就在三里河周边吹吹风,这几天天气热,就和老伴去附近这几个会馆里看戏、学插花,咱这胡同里别提多惬意了!”今年“六一”儿童节,家门口的会馆邀请娃娃们登台表演唱京剧,李霞的小孙子特别感兴趣,“看到同龄的孩子在舞台上表演,孩子也对京剧有了兴趣。”李霞的家人们也经常被各个会馆的文化活动吸引,一有空闲时间,全家人相聚在会馆,度过愉快的闲暇时光。多次演绎《骆驼祥子》《茶馆》等剧目的北京曲剧团的演员们说道,在古建筑里为老街坊们唱北京独有的地方戏,别有一番韵味。

颜料会馆连同临汾会馆推出各具特色的少儿主题活动和演出

“马上到端午节了,看到好些会馆会举办端午节的亲子研学活动,马上就给孩子报了名。”住在同一片区的街坊王蕊和李霞一样,经常关注各个会馆的公众号,一有什么活动,互相提个醒,大家茶余饭后,谈笑之间散着步,相约在会馆,成了街坊四邻生活中的新变化。

会馆构筑的文化新空间不断蔓延伸展,“文化+”创新融合发展融入胡同的烟火气,辐射生活美学、家庭美育、前卫艺术......老胡同有了新活力,带来了全新的文化流量,一个个空间,带动一条文脉,链接一片街区,让东城区又一张具有特色的“文巷”名片再次出圈出彩。

“‘小文脉’的空间载体,赓续古都历史文化根脉、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新场景,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成为弘扬文化自信,彰显首都形象的亮丽名片。”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娴颖说,会馆以其独特的文化附带,以多元“文化容器”的呈现,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带来生动案例,形成全新的格局。

记者手记

会馆: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模式

会馆承载多样地域文化,是历史留给北京独特的文化遗产,也是首都文化开放融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

在会馆的腾退、保护、修缮、利用过程中,一大批会馆得到精心修复,越来越多的会馆作为全新的文化综合空间陆续亮相。

去美术馆看展,到剧场邂逅一场演出,到博物馆感受历史,和家人共享各地美食,到社区文化活动室练一手,和三五好友相约去书店熏陶......这些功能将在小小的会馆一脉打通。

“会馆+”被赋予了多元化的利用形式,传递出独特文化气息,与周边街区居民的生活互相渗透,成为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载体,让公共文化服务有了全新的增长空间和创新模式。

在东城,“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逐步覆盖均匀,会馆文化脉络的呈现,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新鲜血液”,开启了“加速度”。会馆文化在这里新生、延展、重组,市民身边多了文化圈、国潮圈、艺术圈。

如同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闪现不一样的光芒,会馆衍生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空间,传递出独特的文化氛围,带给人们多元的文化体验,充盈更加丰富的文化形式,吸引新老居民、京地联动,串联起文化融合的大圈子。


作者: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