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因你而美 | 胡同里的“银发护卫队”
2023-07-14 09:19 来源:  北京号
东城人的地界,东城的事儿
关注

走在拥有700多年历史的东四胡同,仿佛进入一座活的博物馆,老门楼、老工艺、老建筑……承载着居民生活的烟火气,也沉淀着悠悠岁月的印迹。

这里活跃着一支“银发护卫队”,成员平均年龄65岁,都是东四地区的老居民,来自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东四街道社会自治组织“思诚永继胡同文化文保志愿队”队员。

文保志愿队成立三年多来,队员们学习古建知识,巡查胡同文物线索,用各种方式记录胡同里的老物件、老故事,担任胡同义务讲解员……他们满怀热爱与责任,为守护胡同文物、传承胡同文化继续发光发热。

学不止步 汇聚保护之力

明代的清真寺、清朝的崇礼住宅,数不清的门墩、看不尽的四合院……东四地区历史资源丰富,现存不可移动文物18处、历史建筑5栋(座)、名人旧居20处、宗教建筑5处、其他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场所16处,还有近百株古树名木、362处有价值的各类形制门楼和54处含影壁、照壁、垂花门等有价值构筑物的院落。它们是北京城的历史记忆,也是居民们的情感依托。

“最初成立志愿队,是因为喜欢我们生活的胡同,喜欢胡同文化,希望为保护它、传承它出份力。”思诚永继胡同文化文保志愿队领头人李健介绍,“自从文保志愿队成立的那天起,喜欢就变成了责任,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为了更好、更专业地开展文保活动,志愿队聘请文保专家作为顾问,定期为队员们开展讲座培训。

这天,队员们来到东城区京诚集团工匠营实训基地,在工匠师傅的带领下参观工匠营主题展览,了解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体验木筷制作,在实践中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站在硕大的斗拱模型旁,看着贴在构件上的标签,李健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个斗拱都有如此丰富的讲究,素有‘北京四合院博物馆’之称的东四就更值得我们研究一辈子。活到老也要学到老,只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在古建保护上发挥更多的作用。”

走街访古 留住胡同记忆

文保志愿队队员王桂芝曾是中国照相馆的高级摄影技师,退休后,热爱胡同文化的她开始走街串巷,用相机记录下胡同建筑各个角度的样貌,回到家中再用画笔摹画出来。“我多年跟随肖映梅先生学习绘画,正好利用这个特长试着把一些有价值的胡同建筑元素通过绘画恢复出它的原貌。”

听老街坊聊起东四六条63号门前的抱鼓石风化得很严重,王桂芝有些坐不住。她喊来文保志愿队队员帮忙,在63号门前支起桌子、铺上桌布、备好纸笔,仔细观察后开始动手描画。不少街坊闻讯而来,也有好奇的路人停下脚步一探究竟。

“门墩、门楼、影壁、石雕等元素丰富了胡同文化,但这些显而易见之物却往往让人忽视。经过岁月的风霜洗礼,它们有的被遮挡、被风蚀,逐渐被人们淡忘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并保护好它们。”王桂芝说着有些动情,“我希望用画笔留住这些珍贵的胡同记忆,也希望大家来了解我们的胡同,我可以边画边给大家讲。”

普及知识 带动广泛参与

“我们保护古建文物的意义是什么?”“保护古建您都做了哪些工作?”“我们想要实际参与到保护古建文物的工作中还需要哪些技能?”……在东四六条崇礼住宅前,文保志愿队队员被史家教育集团的小记者们团团围住,你问我答、气氛热烈。

文保志愿队近期受东四七条小学邀请,来到学校为同学们讲解文保知识。“其实大家身边就有许多古建文物,我们想通过讲座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上下学路上自己去发现。”文保志愿队队员邹立明介绍,“只有走近文物、认识文物,才有可能爱上文物,最终来保护文物。”

邹立明是土生土长的东四人,孩子们最喜欢听他讲胡同里发生的故事。他既是大家心中的“故事王”,也是胡同里的“古建导航”。当得知小记者们想看看影壁,邹立明便带着大家来到崇礼住宅,叫上这里的老住户、也是文保志愿队的骨干蒋连生,为大家讲解影壁上“戬毂”二字的寓意。

如今,文保志愿队可是同学们心中的明星团队,通过小记者团的采访宣传,许多同学会在放学路上一同寻找历史遗迹,有些还专程与古迹合影打卡,在班队会上和大家分享。“学校也非常重视这件事情,组织大家利用班队会时间走进胡同,与我们一起寻古迹、看古建,这样的活动已经开始向中学延伸了。”邹立明说。

不断探索、挖掘、传承、弘扬胡同文化,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聚起更强的保护之力,把胡同更好地交给下一个700年,这支“银发护卫队”步履不停。


图文 | 闫文


作者: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