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展示“沾衣十八跌”功夫跤、花毽、大象拔河、雪垒运动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互动体验推铁环、冰蹴球、传统弓箭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近日,东城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展示活动在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体育文化中心篮球馆举办,让市民切身感受到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魅力。据悉,东城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发挥地域优势、人才优势,让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社区“活”起来、“火”起来,在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功夫跤“真精彩”
雪垒运动很像“打雪仗”
伴随着东城区回民小学舞蹈团带来的民族歌舞《白马》,由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东城区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共同举办的推广展示活动拉开帷幕。在现场展示环节,“沾衣十八跌”功夫跤、花毽、大象拔河、雪垒运动共四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一展现在观众眼前。
小学生表演民族歌舞《白马》。
“‘选手’力气真大!”“中国功夫,牛!”“真精彩!”现场,东直门“沾衣十八跌”功夫跤传承人孟尊荣带领徒弟展示了一场充满力量感的“沾衣十八跌”功夫跤,引得观众赞叹连连。
孟尊荣介绍,“沾衣十八跌”功夫跤传承于清代宫廷“善扑营”,融合满、蒙、汉、回等各族跤术精华。曾经,东直门地区逐渐形成了众多的跤场。为了传承弘扬地区文化特色,让中国式摔跤回归京跤运动发祥地,东直门街道于2016年7月成立了摔跤俱乐部,先后参加了20多次全国和国际比赛,获得诸多荣誉,并于2017年将“沾衣十八跌”功夫跤申请成为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雪垒运动很像咱们小时候玩的打雪仗。”由东城区回民小学的学生们带来的雪垒运动表演,勾起了现场观众的童年记忆。小学生们拿着手掌大小的“雪球”,藏在草垛后面,不时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观察“敌情”,找准时机扔出“雪球”攻击对方。同学们相互配合,攻守兼顾,个个都十分认真。
这群小学生可不简单。今年8月,在北京市第十一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东城区回民小学的学生们勇夺雪垒项目冠军。
雪垒运动源于鄂温克族“打雪仗”、满族“狩猎球”等民族运动,融合了体育运动和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在完善和创新中形成了民族雪上运动项目——雪垒。说起雪垒运动,小学生们告诉记者,这项运动可以锻炼心肺耐力、身体协调、柔韧性、应变力等,能让身体变得更健康、更强壮。
大象拔河“挺好玩”
推铁环“真有趣”
活动现场,看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示,许多观众跃跃欲试,都想亲身体验一下。大象拔河、推铁环、冰蹴球、传统弓箭、花毽、“沾衣十八跌”功夫跤,主办方特意安排了六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供观众互动体验。
“这是‘真大象’拔河啊!需要有大象一般的力气才行。”刚刚体验过大象拔河的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学生张笑然气喘吁吁地说道。
大象拔河又称押加,是藏族人民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与常见的拔河运动不同,大象拔河只需要两名选手,比赛用绳是一条环形的长绸布带。比赛时,选手需要将布带套在后颈,带子从两腿间穿过,背向对方,四肢着地,向各自的前进方向奋力爬进,一方将置于两者之间的坠条拉过自己一侧的决胜线即为胜利。
在专业人员的科学指导下,张笑然进行了大象拔河初体验。他铆足了劲向前爬行了几步,脸颊就已微微泛红。体验之后,张笑然深有感触地说:“太累了,全身都需要用劲,没想到两个人的拔河比赛比我们平时一群人的拔河比赛更难,不过还挺好玩的。”
另一边,充满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的推铁环,吸引了不少观众上前试手。来自东城区回民小学的学生曾楚涵弯下腰,手握长柄的铁钩子,推着圆滚滚的铁环向前跑。她说:“像在做游戏一样,真有趣。”
文字:王慧雯
图片:王慧雯 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