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东城看展(第九期)|嘉德艺术中心——《澄凝琼英——故宫博物院藏玻璃精品展》
2023-12-29 12:3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澄凝琼英——故宫博物院藏玻璃精品展》

展期:2023.12.23-2024.03.10

地点:嘉德艺术中心

中国生产玻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经历了漫长发展的历史沉浮,玻璃制造业在清代以宫廷玻璃为代表焕发出勃勃生机。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清宫造办处玻璃厂建立。在欧洲传教士的主导下,来自颜神镇(今山东博山)、广州等地的本土工匠参与制作。中西工艺交流的基调于建厂之初便已奠定,汲取欧洲先进技术的同时,延续并发展中国的传统玻璃技艺。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创造出一派端庄雍容,同时蕴含了超乎时代的清新风格。

清代晚期,国事衰微,清宫玻璃生产走向低谷。同时期欧美玻璃制造却在工业革命的加持下迅速发展。西洋、东洋的玻璃制品大量进入紫禁城。清代宫廷昔日精巧珍贵的玻璃器皿逐渐换上日常化的色彩。

此次展览是故宫博物院与嘉德艺术中心携手推出的第五个专题展览,亦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藏 17-20世纪中、西玻璃文物与相关研究成果的首次集体亮相。期待为热爱艺术的观众朋友们呈献一场荟萃东西方工艺文化、融汇传统与当代美学风格的视觉盛宴。

展览概况:

第一单元:瑶琰映彩

清代玻璃色彩的绚丽,造型的丰富,在以往中国玻璃史上所未有。清宫造办处玻璃厂秉持着雍正皇帝『不要失其内庭恭造之式』的瑜旨,一方面汲取传教士们带来的欧洲先进玻璃技术,一方面在外形设计上力图不失传统,致使清宫玻璃既保持着同宫廷玉器、瓷器一样的宫廷风范,又不时闪烁着域外文化的特殊魅力。

清 彩色透明玻璃挂帘

色彩

单色玻璃即用一色玻璃吹制或模制而成。在玻璃工艺发展过程中,色彩逐渐丰富,据档案记载到乾隆时期玻璃的颜色已达 30 多种,其中又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区别。单色玻璃器绝大多数做成光素体,少数在口部或肩部用其他颜色的装饰。单色玻璃器主要以优美的造型、晶莹的质地和纯正的颜色取胜。如红、蓝透明玻璃似晶莹的宝石 ;无色透明玻璃似透亮的水晶 ;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似温润的羊脂白玉 ;黄色不透明玻璃似新鲜的鸡油。这些单色玻璃器或质朴高雅、或热烈华贵,令人赏心悦目,具有强烈的些感染力。单色玻璃器的制作在历朝是最多的品种、除宫廷内使用外,更多的是用于赏赐。

清雍正 黄玻璃天球瓶

透明磨花玻璃渣斗(紫色 绿色 茶色)

器型

清宫玻璃造型追古崇礼:远效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近仿前明的三足炉,当然也大量借鉴同时期瓷器和玉器造型。双陆瓶、八棱瓶、天球瓶等成为清代玻璃烧制的定例。外形保持传统的同时,也不乏展现材质塑形的特点,焕发超出时代的审美气息。

清雍正 白套红玻璃双龙赶珠纹玉壶春瓶(右一)

清乾隆 蓝色透明玻璃方觚

第二单元 迸火流金

清代玻璃发展辉煌的一大标志便是吹制技法的恢复。造办处玻璃厂从创建伊始便以模具吹制为主要成器工艺,并辅以各类冷加工工艺,一改南宋以来罕见吹制容器的境况。在此基础上,套玻璃、玻璃胎画珐琅、点子玻璃等诸多工艺逐渐繁荣起来。

1.吹制成器

《颜山杂记•琉璃》记载明代有生产『空之属』的泡灯、鱼瓶、佛眼等吹制器,现仅存明代模制玻璃仿玉配饰。

清代宫廷引进了欧洲先进的玻璃配方,可以进行复杂的吹制操作。除自由吹制小件器物之外,模具吹制是制作复杂器物的重要手段。用金属吹管蘸取玻璃料探入器范中吹制,成形后脱范、打磨,辅以雕刻、绘画。

清乾隆 玻璃撇口瓶

清 各色玻璃果供

2.套玻璃

造办处档案中见此称呼,实际上是玻璃满套工艺( cased-glass )与雕刻工艺(cameo-carved glass)相结合的产品。例如白套红玻璃,白套蓝玻璃等,以胎芯颜色在前、外套颜色在后来称呼。其情况可再细分为二:一是在单色玻璃外套单色玻璃;二是『兼套』,以烧熔的多种彩色玻璃部分粘熔在胎体上,然后局部雕琢而成。

清乾隆 黄套绿玻璃蝈蝈豆荚鼻烟壶

清乾隆 黄套红玻璃缠枝花卉纹盖豆(左一)

3.玻璃彩画

以玻璃为载体进行绘画的工艺,由于画面呈现在玻璃下方,在绘制过程中需要遵循先细节表现再颜色背景晕染的顺序,与正常作画流程相反。在此基础上,清晚期迅速发展出使用弯头笔尖绘画的内画工艺,常见于鼻烟壶等小件器皿。

清 西洋仕女图玻璃画

4.刻花玻璃

清代刻花玻璃大体分为金刚钻刻工艺与车刻刻花工艺。现存少量康熙时期的金刚钻刻花玻璃。该工艺兴起于 I6世纪早期的威尼斯,在玻璃表面用金刚钻嵌头的刻笔进行绘画刻磨。雍正时期,刻花玻璃大量借鉴传统琢玉工艺,今天普遍称之为『车刻工艺』。由于车刻技术发展成熟,车刻年款从此时成为清宫玻璃的规范,直至宣统时期。

17-18 世纪,欧洲车刻技术再度复兴。他们更多利用车刻后切面的磨砂效果表现纹饰。参考这一效果,清宫玻璃也尝试在透明玻璃上以车刻工艺创作。

清 透明玻璃刻花果纹高足杯(右一)

5.戗金玻璃

在单色玻璃器的表面,按照图案设计要求,砣出纤细均匀的阴纹线条,然后在线条内打金胶,上金箔,使之成为金色纹理的图案。这一工艺是借鉴漆器工艺技术发展而来,是清代宫廷玻璃特有的装饰。

清乾隆 天蓝玻璃戗金缠枝花纹瓶

6.点子玻璃

单色玻璃器的吹制过程中,滚动玻璃芯,令其表面粘附其他颜色玻璃碎块,再熔后形成大小不一的斑点。档案记载的『点子玻璃』制作量不大,有透明和不透明之分。

清 黑玻璃红点子水丞(右前)

7.缠丝玻璃

16 世纪由威尼斯『玻璃岛 Murano』的工坊创烧。其特点是根据乳白色玻璃条棒的不同排列和组合方式可以形成复杂但优雅的视觉效果。宫廷档案中将此种工艺描述为『缠丝玻璃』。雍正、乾隆时期,内廷档案数次记录了缠丝玻璃入贡的信息。之后,随着玻璃条棒颜色的丰富、各种排列及缠绕的叠加,缠丝玻璃还可呈现多色线条螺旋叠交的多样形态。

乾隆时期 条纹状玻璃碗

8.绕彩丝玻璃

绕丝工艺(trailing)的一种,在成形的玻璃胎表面粘附其他色彩的玻璃熔液,并将后者牵拉出丝,绕于旋转的玻璃胎芯上形成螺旋排布,外观效果与简单排布的缠丝工艺相似。这类器物通常归纳为『搅胎玻璃』的一种,但在清宫档案中未见此称呼。

清乾隆 搅玻璃撇口瓶

9.玻璃胎画珐琅

以玻璃为胎体用珐琅绘饰的工艺,由铜胎画珐琅工艺发展而来。创制于康熙时期,乾隆时期作品最多。由于玻璃与珐琅的熔点接近,烧造技术难于掌握,烧造量始终不大。雍正、乾隆两位皇帝都视其为珍宝,每获成品,即命制作精美的包装珍藏,绝少赐人。

19世纪 捷克 西洋蓝色透明玻璃胎镀金画珐琅树莓纹长方盒

10.金星玻璃

因体内蕴含金光闪闪的结晶颗粒而得名,15世纪最先诞生于威尼斯的新兴玻璃品种,清宫档案称其为『温都里纳石(aventurine)』或『噶什伦(goldstone)』。乾隆初年,此品种在传教士的指导下于玻璃厂烧制成功,成品量逐显著增多。由于硬度较高难以吹制,现存金星玻璃器多以琢玉方法雕琢而成,少数器物在金属胎外镶贴金星玻璃片,亦见熔化金星玻璃碎块制作点子玻璃。

清乾隆 金星玻璃冰裂纹笔筒

第三单元 流景凝霞

玻璃因取材方便、可塑可雕、晶莹剔透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兴材料装饰着清代宫廷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书房案牍之间到闺房妆奁之内,大到可映整身,小则盈握在手。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影响下的玻璃制造逐渐褪去手工技艺的独特与稀缺,昔日珍稀之物日趋平常。玻璃类器物从赏玩摆设迈向装潢建材等广阔的实际应用。

文房雅玩

清代皇帝勤于政事,文房用品是他们每日接触最多的器具,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玻璃文房器物自然也不例外,甚至更加凝聚了皇帝的审美情趣。乾隆时期烧制成功金星玻璃而制作了整套金星玻璃文房用具,熠熠生辉,雍容华贵。

清 黄套绿玻璃瓜式盒

饮食起居

清代宫廷饮食起居中所涵盖的玻璃器皿看似寻常之物,实则内涵精妙。造办处生产的鼻烟壶作为皇帝、嫔妃随身之物,代表了清代最高的玻璃技艺。外国进口的钟表、镜子乃至酒具亦为当时绝伦工艺的典范。

18世纪英国 铜镀金冠架式水法跑鸭钟

清 锻心绸边钉玻璃珠“万福”骨柄团扇

首饰穿戴

玻璃自诞生之初便是替代天然宝石的不二之选。我国历史上更有『药玉』『药珠』等称呼指代仿玉玻璃器、玻璃珠。随着清代玻璃呈色、透明度等方面工艺提高,在妃嫔钿子、首饰上的出现频率大大增多,还出现专门以玻璃为材料编织而成的串珠首饰。

清 点翠嵌玻璃珠钿子

清 点翠镶玻璃子孙万代纹头花(上) 清 点翠镶玻璃珠虫叶纹头花(下)

清 套红玻璃寿字镯

宗教法器

佛教有『七珍宝』之说,不同经典记载虽有出入,『琉璃』始终位列其一。清宫礼佛之风尤盛,以玻璃器供奉的实例屡见于绘画和档案。

清 玻璃塔

居室装饰

乾隆时期清宫内檐装饰中发现使用了镶嵌玻璃,例如倦勤斋、符望阁等处。清早期,由于平板玻璃十分珍贵,用于室内装潢的玻璃多为方寸大小。清中后期,随着欧洲平板玻璃制作取得技术突破,清宫大量出现镶嵌大面积玻璃的屏风等家具。慈禧太后主政后修缮的长春宫、体元殿、储秀宫也大量安装西洋玻璃。

清 紫檀木边画玻璃年景婴戏图挂屏(局部)

葡萄常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东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国家中枢、千年古都、文化名城、人间画卷、宜居福地,也是首都『四个文化』魅力集中所在地之一。东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首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凸显首都历史文化价值,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文化意义。截至目前,东城区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225个。37个项目进入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

玻璃器制作技艺代表“葡萄常”,是享誉了一个世纪的一个名号,不仅是技艺独特,历史更是传奇。手工艺史上,受过皇封的不多,能受到不同朝代的最高领导者的赏识和重视更是寥寥无几。慈禧太后曾给常家赐匾“天儀常”,并将常家制作的葡萄当作御制供品,赐给王官大臣及家人。常家制作的“子孙万代”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葡萄常”技艺被称绝技。

结语

历经二百余年的清宫玻璃生产为中国玻璃史写下光辉的一页。在其带动下,古籍中的“千年冰”最终走入现实生活。清代玻璃融汇中西技艺之特长,汲取传统美学之精华,兼容并蓄,独树创新,绽放出跨越时代的魅力。

视频:吕露 赵春凤 张冰 张汝娴 贾文雨

图片:故宫博物院 嘉德艺术中心 吕露 赵春凤 张冰 张汝娴 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张汝娴


作者: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