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东城区是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也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近年来,东城区围绕构建“一轴、两区、五带、五城”的文化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区域内博物馆资源,致力于转化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不断展现更丰富、多元、精彩的城市文化魅力。依托区内丰厚的文博资源,“东城融媒”特别策划推出文博科普栏目《2024文博周历——此“物”怎讲》,每周带你认识一件文物。
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称,“龙”这一神话形象,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与精神象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国现有发现龙图腾最早的文物,就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红山“玉龙”,它也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华夏之地,深藏美玉,红山玉器很早就有传世品在世间流传,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了,它也是已知红山玉龙中体型最大的一件。
这件玉龙的“老家”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1971年,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地名普查后改为赛沁塔拉),发现了一件“C”形玉龙。1985年,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对其进行鉴定后认为,这是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分布在如今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属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众多遗址和文物的发现表明赤峰市和朝阳市一带的西辽河流域同长江、黄河流域一样,是最早孕育中华文明的地区之一,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玉龙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高26厘米,重1千克,身体卷曲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它被命名为“C”形玉龙。龙首短小,吻部前伸且上翘,嘴巴紧闭,鼻端截平呈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梭形细目,卷尾有力,躯体卷曲若钩。虽无角、无肢、无爪,却极富动感。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颚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脊背有21厘米长的长鬃,长鬃占了龙体的三分之一以上,鬣鬃飘举,势若凌空。
作为玉之大器,玉龙所蕴含的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逐渐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精神和文化品质。这件红山文化“C”形玉龙,虽历尽沧桑,却依然气势磅礴,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依然秉持龙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腾飞之感,它也是中国探月工程图案的原形。
如今,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合的象征,也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浑伟力。
文图:吕露 赵春凤 张冰 张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