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遗产日,与天坛尽兴对话
2023-06-10 14:1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这世上所有文化与自然的遗产都来自历史与时间的馈赠古老的遗产是文明的精神符号赋彩千秋 遗馈万代它们不隶属任何一个人却又归属于整个世界

1984年,法国成为世界上最早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国家。此后数十年间,欧洲多数国家纷纷效仿,“文化遗产日”提升了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有利于加深其对文化历史的热爱,进而化为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行动。

中国人素来尊重历史、爱惜自然资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岁月积累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小到出土竹简,大到名山大川,不胜枚举的出土文物及文化和自然遗产,不仅浓缩着古人的智慧与世界观,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铸就了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在中国,传承祖先遗产、造福子孙后代的传统古已有之。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就提出:希望中国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确定一个“文化遗产日”。而在2004年和2005年的两会上,冯骥才又提出这一建议,并提交了《关于建议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2005年7月,郑孝燮等11名专家学者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倡议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

2005年,中国国务院集纳各方建议,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自2017年起,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近年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今年中国各省份计划举办的相关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多达9800多项。

齐齐静等这繁夏之盛的六月日历翻到第二个星期六的今日天坛的“遗产故事”便随着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悄然到来开始了它的讲述“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

2023年的主题同天坛的历史与未来正相配

时间与春风过处留下了天坛里这些历经百年

犹然滚烫的文物遗迹

它们是可阅读的建筑群

是可倾听的古树林是有回响的玉振金声

是这片广阔大地之上的丰饶遗产

坚定文化自信,绽放时代新韵怀揣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去聆听它们,观览它们理解它们、相信它们、守护它们这就是我们为这过去的历史

与可期的未来所能做到的根本

温馨提示:来园游览前请提前关注“天坛”微信服务号,了解网上预约票销售情况,合理安排出游计划,错时错峰游览,倡导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在游园过程中,严禁吸烟,保护文物,请自觉维护公共游览环境,文明游园。


作者:

天坛公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