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奠基典礼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题词时,落款处特意写上“为北京亦庄工业开发区题”。
▲1994年8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经开区四至范围规划示意图。
1994年8月25日,《国务院关于设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批复》同意设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开发区被确立为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四至范围,东至京津塘高速公路,西至西环路,南至凉水河,北至北环路, 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起步面积1平方公里。要求开发区发挥首都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兴办高起点工业项目和科技型项目,促进北京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出口贸易,发挥外向型经济窗口作用。
——《北京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今年年初,商务部发布了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北京经开区在全国217家国家级经开区中,名列第四名。这标志着北京经开区经过近30年的努力,已跻身全国第一梯队。回望历史,当年从工业小区迈进国家级序列,却是几经周折。
从“工业小区”起步
兴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提出的,他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1984年,中国第一个经开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得国务院批准。4年后,全国共有14个沿海开放城市获批,被俗称为“第一批国家队”。这批国家队的经济发展速度,全国有目共睹,北京望尘莫及。
1990年,全国省市一级、区县一级,还有乡村一级的经开区已经遍地开花。但当时,虽然北京的马路上随处可见写着“开放的北京盼奥运,让世界给中国一个奇迹” 的横幅标语,不过北京还不算开放的城市。这一年,北京市首次向国务院特区办综合司提出了想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愿望,得到的答复是,国务院近期不让搞新的经开区了。
兴办经开区是北京发展的现实需要,而现阶段受到政策性限制,使得市领导望而却步,但申办国家级经开区的愿望和决心丝毫未减。
1991年8月15日,市政府18次常务会议上决定建设北京市亦庄工业小区。经开区管委会首任主任王广荃回忆当天的常务会上情景,市领导说北京现在搞经开区,那就违规了,而且不能搞大,对外还得保密,就叫工业小区,待以后时机成熟后再申请。
去“小”为了更大发展
工业小区在1991年就开始招商了,时任亦庄工业小区筹备组主任王广荃对这个“小”字耿耿于怀,他总叨念“堂堂的北京搞个工业区,还要加个‘小’,外商到亦庄到处打听小区,也没人知道,对外没什么名声。”他多次向市政府反映“小”字限制经济发展,后来市政府壮着胆子同意把“小”字去掉了,叫亦庄工业区。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后,国务院先后开放了一大批沿长江、沿内陆边境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随之扩展到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把沿海地区经开区的良好效益和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范围。听闻这个消息,对于北京来讲,简直是喜从天降,距离申办国家级经开区的目标近了一步。
王广荃在亦庄工业区奠基典礼上,口头请示参加活动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这儿不让搞开发区,只让搞工业小区、工业区,对我们招商很不利,能不能给我们一个名称?”邹家华不仅表示同意,还在题词的落款处特意写上“为北京亦庄工业开发区题”。此后,亦庄工业区开始对外使用北京亦庄工业开发区名称。
挤进国家队
市政府为了鼓励外商和中国港、澳、台商在亦庄工业区开办企业,创造更好的招商条件,比照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相关优惠政策,制定了《北京市鼓励外商在亦庄工业区投资若干暂行规定》,又将北京市亦庄工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名称改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尽管这样,也很难激起外商在北京投资的热情。
与此同时,国家对经开区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北京经开区享受不到,只能有名无分。
1993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将申办国家级经开区提上了议事日程。经开区管委会领导去国务院特区办向主任胡平汇报申报国家级经开区的事宜,得到的答复是此事需要国务院批准。此后,北京市委、市政府通过不同渠道,与国家相关部门积极沟通、与国务院特区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推进此事,争取国务院的批准。
这一年的11月,申办国家级经开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北京市视察,北京市专门在汇报里加了关于申办国家级经开区的这一项内容。会上,北京市除介绍了北京经开区3年来的发展情况,以及申办国家级经开区的迫切愿望,还补充上了一句 “全国各省市基本都有了国家级的开发区,就北京、西藏、新疆三个地方没有,不应该啊!”听完汇报,朱镕基对北京经开区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表示“北京还是应该有的”。朱镕基对此很重视,一个月后派他办公室秘书到经开区更详细地了解相关情况。年底,北京市向国务院正式递交了申办国家级经开区的报告。
1994年8月25日,北京经开区拿到了“第32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准生证”,与乌鲁木齐经开区并列成为“第二批国家队”中最后入选成员。
低调办喜事
拿到进入国家级序列批准文件是天大的喜事。经开区的宣传部门准备好好抒发一下盼望了4年的激动心情,管委会为此专门召开了主任办公会进行统一部署。突然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月文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响了,接到的是市政府办公厅的值班电话,“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你们批准为国家级经开区的消息不宜通过媒体进行宣传”。
梁月文回忆说:“那时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抓机遇、求发展、出形象、见效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因为大环境有很多特殊的因素,不是到处是机会;求发展,也不是现在所说的大发展,只是寻求发展的机会;还要出点形象,要见效益。批准了国家级经开区还不让宣传,怎么出形象呢?当时大家心里多少有些失望。”由此,北京经开区成为“最低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害怕遥远;只要认准是值得的,就不在乎沧桑变化。因为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性,即便不在新闻媒体上宣传,也丝毫不影响建设好北京经开区的决心,以及北京经开区不断跨越式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