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这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颐和园的评价。
这段评价一说历史,二说园林。首先这是时间与空间的集合,“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是中国古代典籍中与现代“时空”概念最好的对应。颐和园正是这样一种宇宙概念的象征和实体表达。
标题: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西堤】
图说:宗白华曾说:“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 而大乐与天地同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是园林的旋律。春华秋实,寒来暑往,四季是园林的节奏。循山依水,四时更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寻东堤湖畔一处,向西眺望,除西堤最北的界湖桥外整个西堤一览无余,向北眺望,可揽十七孔桥和万寿山之景,颐和园风景最胜处尽在此地,寻春花烂漫之时、夏暑余霞之时、秋高气爽之时、冬雪皑皑之时,前往此地拍摄,皆用接片方式,宛如长卷一般。
标题:四季【谐趣园】
图说:一棵古柳,四季颜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谐趣园中围绕这棵古柳的四座建筑“知春、引镜、写秋、饮绿”又代表了春夏秋冬,于此方寸之间,构筑四季之景,小中见大,造化无穷。
用一年时间,在古柳最具季节特点的时候前往拍摄,八十一颗宫门门钉是皇家象征,借用门钉,天花的走向形成引导线,指向主体。谐趣园既有皇家礼制的要求,又有江南园林的风韵。这是时间与空间赋予这座园林的意象。
其次这也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集合,中国历史发展到清代,封建集权已至顶峰,造园艺术也至顶峰,颐和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皇权礼制与园林自然的结合。
标题:出世入世【宫廷区】
图说:宫廷区按照皇家建筑“先宫后苑”的营建规范,是颐和园中水陆游览路线的枢纽,既满足帝后临朝理政的需要,又满足帝后园居游赏的愿望。从西堤眺望,但见宫廷区建筑严谨规整,一派皇家风范。而宫廷区外襟山带湖,鱼跃鸢飞,一派超凡脱俗的景象。
01.
建立一个概念:颐和园的拍摄概念
颐和园成于乾隆盛世,只是自园成之日起,这园的命运便随着清朝的国运一路下滑,风雨飘摇,几度毁灭,几度重生。毁灭因那不堪回首的历史,重生也是历史的错爱使然。徜徉其中那厚重的历史感,便是时间赋予建筑的意象。园林的名字可以改变,可不变的却是那积淀千年从未断流的文化所造就的境界。这境界不仅仅是物理营建的匠意,更是文化流淌的诗意,不仅仅是逻辑的真,更是存在的真。体味其中是那物我不二,天人合一的境界。可惜的是,在历史的现实中这境界未能改变江山社稷,只如那浑然天成的画图一般叹为观止。原来,颐和园便是那入画的江山,乾隆也好,慈禧也罢,总把江山入画图。盛世之时,这是境界,衰世之际,这是沧桑。
标题:总把江山入画图【万寿山昆明湖】
图说:万寿昆明、山色湖光,颐和园宛如长卷一般,锦绣河山铺展而开。古代习画必读《林泉高致》,书中有言“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颐和园虽由人作,浑似天开,乾隆也好,慈禧也罢,总把江山入画图。
02.
完成一个体系:颐和园的拍摄体系
1.历史沧桑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母亲六十大寿,筑园相庆。时值乾隆盛世,国泰民安,财力鼎厚,乾隆帝亲自主持,内务府及工部奉旨督造,匠人画师参与其事。循山依水,造化无穷,亭台楼阁,轩馆廊榭,寺庙桥坊散落其间。因地制宜,浑似江南,虽由人作,堪比天然,是时命名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清漪园惨遭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修此园,并以光绪帝之名颁布造园上谕。园成,改名为“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沿用至今。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相继辞世,新帝年龄尚小,将颐和园封存保管。辛亥革命(1911年),清朝覆灭,民国政府将颐和园作为私产交与逊帝溥仪。1928年民国政府将其收归国有,并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体委员会在日本东京召开,一致通过决议宣布颐和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便是颐和园的历史性格。
标题:冢【南北九卿朝房】
图说: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清漪园,至今东宫门内的柏树上还留有焚烧的痕迹。当熙攘的白昼过去,当寂静的夜幕降临,它们绽开的皮肉面目狰狞,宛如荒坟野冢一般。它们扭曲的身体,是清漪园的墓碑。
东宫门是颐和园最为熙攘喧闹之处,而夜色降临后,空无一人的东宫门内使人不寒而栗,阴影处仿佛潜藏着未知的阴谋,面对伤痕累累的柏树,仿佛与历史对话,采用摄影中光绘的方法,用点光源对柏树进行了单独的绘制和补光。
标题:天地一家春【乐寿堂·铜缸】
图说:“天地一家春”本是圆明园中刚入宫的慈禧的居所,那时的慈禧还是地位低下的“兰贵人”。“天地一家春”是慈禧太后的发祥地,令她一直念念不忘。修建颐和园时,慈禧太后命人将铜缸上都刻上了“天地一家春”的印玺。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天地一家春”的印玺位置高于“光绪年制”。
乐寿堂前的玉兰盛放之时,绚烂无比,号称“玉香海”,而只选一只玉兰,以呼应一家春的主题,徘徊多时,终于光线移动到廊柱之上,那一抹红色是皇家的尊贵和骄傲,利用长焦镜头压缩画面的特点,仅将红色廊柱,一株玉兰和铜缸印玺摄于一处。隐喻“天地一家春”的主题。
标题:母子石上【玉澜堂】
图说: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开始变法维新。9月21日变法失败后,光绪帝便被慈禧幽禁于玉澜堂中。在玉澜堂前,有两块观赏石,是慈禧太后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从畅春园移来的。把它们放在这里是对光绪帝的责骂。玉澜堂前,母子石上,斜阳残照,形容枯槁。
每年特定的时间,阳光会透过玉澜堂前柏树的缝隙投射在母子石上,为了营造气氛而选择了暗调,利用影子有形无实,可以留出想象空间的特点,在此等候许久,终于一位游客经过,其形象体态皆符合预想的要求,于是迅速按下快门,用1/125秒的时间凝固了这个瞬间。
标题:王朝的背影【乐寿堂】
图说:晚清时期,风雨飘摇,政局动荡,内忧外患,1901年辛丑年,按照慈禧太后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旨意,清政府与八国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和种种丧权辱国的条款为代价,换得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城。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经济日益衰落,国防日渐薄弱,面对虎视眈眈的列强,清政府只能寄希望于依靠外交力量扭转国家的命运。自1902年起慈禧太后多次在颐和园接见外国使节,他们甚至参观了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乐寿堂的卧室。风雨将至,乐寿堂前熙熙攘攘,可背面的玉兰已零落一地,就像清王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命运。满眼尽是凄凉之色,宛如一个没落王朝的背影。
此片并非事先预谋,而是行至此处,触景生情,心中有情,眼中之景便被赋予了意义,慈禧乳名“兰儿”,颇爱玉兰,又长期居住乐寿堂,见玉兰零落满地,便如慈禧那无奈的背影一般。游人皆于乐寿堂前院赏景,却不知这乐寿堂的背影竟如此深邃。有时候换一个角度,事物的状态便天翻地覆。
标题:穿越【仁寿门】
图说:前朝区中轴线上的仁寿门建于1886年,北侧的颐和园石碑立于1981年,南侧的世界遗产石碑立于1998年,而2020年又是颐和园建园270周年。百余年的时间,中华大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走过这扇门,似乎会穿越到晚清,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一切又会是怎样呢?
绘画用笔,摄影用光,每年春分秋分前后,太阳皆从正西方下落,穿越仁寿门洒落地面,如同时光的通道,使用滤镜,借用慢门长时间曝光,移动人群皆可消失,一无喧闹之感,显得端庄肃穆。这些都是历史留给这座园林的意象。
谈罢历史,再谈境界。颐和园曾是乾隆皇帝的理想世界,这里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帝王怀柔天下的宗教理念,这里流淌着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审美情怀,这里凝结着移天缩地在君怀和中国叠山理水的园林营建方法。颐和园虽几度重建,境界却绵延不变,天人合一之境,至今犹在。
标题:天人合一【十七孔桥】
图说:十七孔桥西侧连接的南湖岛,在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格局中象征蓬莱仙岛,过十七孔桥似乎可入天际。天行健,地势坤,人欲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人之间相互呼应,正是天人合一的意象。
2.文化内蕴
在《尚书·大禹谟》中提出了“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观念,《中庸》中提出了“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的理念。这是儒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中国建筑彰显了建筑所有者的道德美,建筑的体量适度、外观平和、形态优雅。颐和园的建筑和景观便蕴含着帝王治世安邦的哲理和愿景。颐和园的“颐”,意为“颐养”,来源于《周易》的颐卦,其卦辞为“贞吉、观颐、自求口实”。是养正则吉、观其所养、观其自养之意。所以“颐”字就有从自己本身出发去养正气、养生、养德、养贤才,从而养万民的意思。颐和园中大量的体现着儒家关于仁政、德政的理念,比如云辉玉宇牌楼背面书写的“星拱瑶枢”,就来源于《论语·为政篇》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仁寿殿和乐寿堂的得名,来源于《论语·雍也篇》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寄澜亭得名于《孟子·尽心上》的“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乾隆皇帝曾作诗云,“物我与天人,晐之一仁字。”表达了他施行仁政渴望天人合一的愿望。
标题:颐卦【佛香阁】
图说:颐卦是周易中的一卦,主卦是震卦,卦象是雷。客卦是艮卦,卦象是山。其卦辞为“贞吉、观颐、自求口实”。是养正则吉、观其所养、观其自养之意。有了丰盈厚实的蓄积才能得到充分的颐养,故受之“颐”。颐,养也。颐和园中景物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值得深入的挖掘。
标题:星拱瑶枢【云辉玉宇牌楼】
图说: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南侧书“星拱瑶枢”,指众星拱卫北极星之意。古代帝王以紫薇垣中的紫微星(北极星)自居,众星环绕。《论语·为政》篇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拍摄星轨以冬季为上,因其亮星最多,择晴空之时向北方长时间拍摄,可见众星移动的轨迹环绕北极星形成一个个的同心圆。观星在古代极为重要,“星拱瑶枢”是一个抽象的文化概念,借用星轨的摄影方法使得一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摄影绝不仅仅是描绘美景,亦可表达文化,抒发志意。
标题:山水之乐【乐寿堂】
图说:乐寿堂得名于《论语·雍也》篇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是指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周流无滞而动,仁者厚重不迁而静。智者无惑而乐,仁者安然而寿。
乐寿堂的寓意就寄托在这厚重不迁的万寿山与周流无滞的昆明湖之中。
中国人喜山水,以山水比德。颐和园中用到这则典故的建筑还有很多。如果在水平如镜时拍摄,则倒影无水意而滞,如果在波澜翻涌时拍摄,则水中无山形而荡。昆明湖夏季清晨常常出现水平如静的景象,夜落微雨,清晨待风乍起之时拍摄,则山中有水态,水中有山意。
清代帝王以汉治国,怀柔天下。建造于万寿山前山的佛香阁与后山的四大部洲,是两组佛教建筑群,佛香阁中供奉有汉传佛教的千手观音站像,佛香阁位于万寿山正中,统领全园,也象征着帝王以汉治国的思想。而四大部洲是一组仿西藏桑耶寺建造的藏传佛教建筑群,其中的汉式建筑与藏式建筑一起象征着清代帝王怀柔天下的治国思想。佛香阁与四大部洲汇聚于山顶处的智慧海,以汉治国与怀柔天下的汇合便是对帝王如海智慧的歌颂。
标题:汉藏一统【四大部洲】
图说:四大部洲中的香岩宗印之阁是汉式建筑,而正北方的北俱芦洲则是藏式建筑。四大部洲中汉藏风格的建筑代表帝王怀柔天下,汉藏一统的治国理念。正午时分,北俱芦洲的影子印在香岩宗印之阁的琉璃屋顶之上,形象的诠释着汉藏一统的思想。
标题:汉藏一统【四大部洲】
标题:户牖【四大部洲】
图说:户牖指门窗,四大部洲是一组兼有汉藏风格的建筑群,四大部洲红台上的窗是装饰性的盲窗,具有藏式风格,为简单的几何形状。而香岩宗印之阁为汉式皇家样式门窗,金碧辉煌极具装饰效果。清代统治者作为关外少数民族,深知怀柔天下的政治作用,利用宗教文化团结各少数民族,在皇家建筑中,也有许多汉藏风格的建筑,这是政治理念在建筑形制上的体现。
3.园林意象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不言”,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马祖道一说“心不自心,因色故有”,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因此离开情,景就只是虚景。而离开景,情就只是虚情。只有在情景交融中体验万物与我为一,才能回到自然的乐的境界。这是道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颐和园的“和”,意为“冲和”,来源于《道德经》中的“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阴与阳、物与我通过激荡而达到和谐。谐趣园中的知鱼桥,来源于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关于“子非鱼”的对话。而“一池三山”的格局,是帝王对道家仙境的渴望。徜徉在如画的颐和园中,总会感到一种诗意,历代帝王就留下了许多咏诵颐和园的诗文,在颐和园中也有多处书法石刻,这是画中有诗情。而颐和园的景观得名和楹联匾额,也多来源于著名的诗文。比如玉澜堂得名于晋代陆基《招隐》中的“芳澜振惠叶,玉泉涌微澜”,夕佳楼得名于晋代陶渊明《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景明楼得名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至若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是诗中有画意。宋代文人晁以道曾云“画写物外形,诗传画外音”。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画中有诗情,于是色彩、线条、光影所构成的每一个形,都饱吸着浓情蜜意。而诗中有画意,于是每句每字都是对物的抚摸与热爱,于是那纯粹的景就成了纯粹的情,纯粹的情又成了纯粹的景。
标题:月上柳梢头【西堤·柳桥】
图说:蒹葭苍苍,秋夜未央,柳桥之上,亭月同光。芦荻茫茫,秋夜微凉,相映成趣,入对成双。
2016年11月14日,预报超级月亮为三十年最大,算好月升位置,于西堤西侧湖畔等待,月亮也如太阳一般,四季之间南北来复,日夜之间东升西落,但每日月升时间较前日会错后40分钟左右,故一月只有满月一天,太阳初落,月亮初升,此时天尚亮,月已升,也只有在这一天,才能用一张照片拍到建筑与月亮光比合宜的照片。利用长焦镜头将柳桥与满月压缩一处,选择位置利用错觉使月亮挂于柳桥檐上,取意月上柳梢头。
标题:知鱼【谐趣园·知鱼桥】
图说:知鱼桥得名于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也许物我相融,才能知鱼吧。又或许知鱼之乐,不如相忘于江湖吧。
标题:画峰【小有天】
图说:小有天后的山坡上,土石相间,树荫蔽日。数十块巨石或立或卧。“小山用石,大山用土”。乾隆皇帝又亲自选择了其中两块有代表性的大石,在上镌刻“画峰”、“碧鲜”。
采用摄影中摇拍的方法,用光线模拟笔锋,但见笔墨横姿,挥翰成风,林木山峦,皴皱入画。
标题:饮绿【谐趣园】
图说:谐趣园宫门古柳北侧第二座建筑,名为“饮绿”,代表夏季。其中的“绿”字,既指绿色,也指酒,古代称新酿未过滤的酒为绿。盛夏时节,谐趣园中翠叶摇曳,雨如琼浆,叶如杯盏,清风把酒,饮绿莫停。
4.营建方法
颐和园是一座完全由乾隆皇帝主持设计的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格局在颐和园中也得到体现。乾隆皇帝曾多次巡游各地,因此清漪园中仿建有各地的名山胜景,比如谐趣园是仿无锡寄畅园修建的,西堤是仿西湖苏堤修建的,景明楼是仿岳阳楼的意境修建的,苏州街是仿苏州山塘街修建,十七孔桥是仿北京卢沟桥修建而成,这正是“移天缩地在君怀”的造园理念在颐和园中的体现。
标题:仙山琼阁【万寿山·昆明湖】
图说:南湖岛象征一池三山格局中的蓬莱仙岛,宛如仙山之宫阙。南湖岛并非以文人士大夫对自然山水的诗情画意作为主题,而是企图创造一种帝王所理想的“天上人间”的境界。而隔湖相望的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也是以“神仙排云出”作为主题。两者遥相呼应,宛若颐和园中的仙山与琼阁。中国山水画惯以雾气烘托,使至“高远、深远、平远”之境。而此处借用雪后平流雾,营造仙境之感。
标题:皇家水街【苏州街】
图说:秋溪薄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皇家水街似江南。
苏州街既有江南水乡的构造,又有皇家建筑的特征,借用“龙”的符号,表达皇家水街的概念。
明代造园之风盛行,留下了一本关于造园的巨著——《园冶》,依文所骥,《园冶》中关于建筑形态的描述,比如“堂堂高显”的堂,“肃然斋敬”的斋,“昂扬高举”的轩等等,在颐和园中都找到了例证。《园冶》中的障景、漏景、借景等等,也在园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颐和园用皇家建筑元素,依园林营建之法,巧夺天工,气象万千。
标题:斋【乐寿堂·永寿斋】
图说:永寿斋是乐寿堂的东跨院,为大太监李莲英居住的地方。明代计成在《园冶》中写道,“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意。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
标题:留佳【长廊·留佳亭】
图说:留佳亭是长廊自东向西的第一座亭子。明代计成在《园冶》中写道:“‘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司空图有休休亭,本此义。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至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 留佳亭代表春天,留得佳期,留住佳人。
图文编辑:颐和园研究室
*图文版权归颐和园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