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与市民融合的情感源泉。“十三五”时期,北京经开区文化发展成果丰硕。为了挖掘经开区本土文化、创新文化内涵,融媒体中心今天推出第二期“创新文化大家谈”,诚邀亦庄新城居民就创新文化进行大讨论,展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化兴城落到居民身边
郑海峰 北京市药监局第三分局
在硕果飘香的金秋十月,一场书画展正在北京经开区博大大厦举行。笔墨绘就美丽家园,丹青擘画壮美山河,一幅幅精心绘就的作品抒发了颂党恩、爱祖国之情。
书画展的背后,折射出亦庄新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彰显出润物无声的文化力量。工作生活在亦庄新城,能够深切感受到新城生态好、环境优,设施完善,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兴城的理念正实实在在地落到居民身边,这座有远见的幸福城市越发显出她迷人的魅力。
随着亦庄新城规划逐步落地,建设世界一流产业新城的愿景正在变为现实。产业兴,文化盛;产业旺,文化繁。文化建设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对咱百姓而言,追求美好生活,同样包含对文化软实力的认同和追求。
放眼新城,可以说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南海子文化犹如天然富矿,悠久的皇家苑囿,曲折的麋鹿故事,优美的湿地生态,见证历史兴衰更替,近些年南海子公园建设,从原来的垃圾堆到现在的美丽公园,旧貌换新颜,有很多文化内涵、文化脉络值得挖掘和宣扬。
新城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今年以来,“永远跟党走”歌曲传唱展演、“南海子杯”职工健步走活动,以及在社区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贴近广大居民需求,展现时代文化价值,在群众中赢得良好口碑。新城文化创新富有活力,如今年5月启动的“电竞北京2021”,作为一张文化名片,正在集聚品牌效应,促进城市文化服务升级,深受广大青年朋友的喜爱,助推了视听产业及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品牌建设。
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趋势,促进传统、现代和群众性文化融合,使传统文化深入群众中,融入更多时尚元素,打造适应各个年龄阶段、消费群体的文化载体;需要更多软硬件条件,通过文化政策扶持、新媒体品牌推广、定期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同时建立完善文化产业园、群众图书室等硬件,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文化创新无论形式怎么多样,内容如何新颖,核心还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标定价值追求,理清目标思路,充分利用亦城发展的重要机遇,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活跃的文化创新会得到广大亦城人民的拥护和欢迎。
让亦城文化代代相传
刘长江 上海沙龙
北京经开区建设以来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二十几年来,我从一个懵懂少年到参与家乡建设,一步步成长,亲历了经开区建设的“变”与“新”,这些历史档案都留在了北京经开区区史馆内,每当我看到这些历史印记,总是心潮澎湃、感触很深,这是经开区一路发展留下的证明。
经开区区史馆我去参观了好几次,每次踏入馆内,都一有种久别重逢又自豪的感慨。隆盛场、常庄子、西五号、鹿圈……一个个记忆深处的村落、一处处再熟悉不过的标志性地标,把我带回到小时候无忧自在的生活。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我都能从中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有经开区早期的领导,也有我的亲戚朋友、父老乡亲。追忆峥嵘岁月,他们侃侃而谈。
区史馆珍藏着北京经开区建设各个时期的资料,系统梳理了北京经开区的不凡发展历程,通过一系列典型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小红楼精神”。红星公社、南郊农场、海子角……每段历史都清晰地记载了下来,参观者一看就明白了其由来。经开区从最初规划、建设奠基,到首家企业入驻开业投产,再到如今数千家企业蓬勃发展,二十多年来,是国家不断出台利好政策,是经开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众多开发建设者们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成果。
招商引资从无到有、从多到强,从“小红楼”的起航到今天“225平方公里”的全景规划,记载了从乡村到城市、从零起步到领先一步的巨大变化。如今,区内企业已建设企业博物馆、展示厅共计32个。几年来,我参观了很多个,无论是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还是创新技术成果展,都让我耳目一新、很有收获。
经开区的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是一部继往开来的历史。这离不开经开区历任领导、一代代建设者始终不渝的拼搏奋斗,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接续努力,才有了经开区今天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通过区史馆、企业博物馆等载体,亦城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饮水思源方可薪火传递,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将这些文化地标作为青少年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让亦城文化代代相传,以此增强经开区人的归属感,继而凝心聚力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新区!
老年文化蓬勃发展
孟宪锦 鹿鸣苑社区一里
提到创新文化,往往想到的是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但是在亦庄有一个特殊的现象,老年文化发展得风生水起。
比如经开区老年大学,特别受老年人的欢迎。每个学期都会开设书法、国画、外语、摄影、篆刻、国学、手工艺等课程班,花甲老人成了“大学生”,退休后不再是闲居在家、足不出户、无所事事,能够补充、更新知识,接触以前没有涉及过的领域。老年大学不但成了老年人陶冶情操、学习知识的艺术殿堂,同时也是他们广交朋友,带来愉悦的精神乐园。
另外,各社区都成立了老年人文艺队、合唱团等。近年来,经开区越来越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推动了社区文化蓬勃发展。每年举办文化节,各个社区的文化组织和文艺骨干积极参与,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文艺节目,极大丰富了经开区的文化生活。
其中,由闫宝成老师带头创办的“诗书画印”联合会,得到了北京市书协、大兴区文联等单位的高度赞赏和大力支持。今年重阳节那天,一年一度的“地书大会”在亦庄举办,共有一百多人参加了大会。活动规模空前,楷隶行草篆,参赛者样样在行。值得庆祝的是,“诗书画印”联合会当天宣布正式成立,并举行了授牌仪式。闫宝成老师激动地说,他的多年心愿总算达成了。联合会分为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篆刻家协会、诗词联合会等,共有四百多人加入其中,相互切磋技艺,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年近八旬的闫宝成老先生,满腹诗书、不辞辛苦,为大家辛勤授课;已过花甲之年的佟文云老师,每天全心全意免费为几百人服务;年轻画家韩星雨担任美术协会的免费教授,每节课座无虚席;还有篆刻老师张秀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学员们的水平明显一年高于一年,每次举办展会,联合会都能拿出多幅精品参展。亦庄新城文化资源富集、人才荟萃,建设新城创新文化、文明事业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我国正快速步入老年社会,生活在亦庄的老人因为有了丰富的文化生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娱乐的同时促进了和谐,增强了凝聚力。老年朋友都喜欢这里的文化氛围,经开区在促生产、创效益同时,给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文化凝聚力量丰富居民生活
董文英 富源里小区
我今年60多岁了,从2003年搬到经开区,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亲历了经开区的发展变化。
首先是城市面貌的变化。经开区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亲眼见证了一座座现代化高楼平地而起,每天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从一片农田到新城崛起,从道路、绿化等不甚完善到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市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从没听说过的世界500强公司,纷纷落户经开区,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其次是教育文化的发展。以前,亦庄的孩子上学都要绞尽脑汁去别的区,本地只有少数的几所学校。这几年,新开了好几所优质学校,人大附中、建华实验、十一学校、二中等名校纷纷来办学。以后,经开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再也不用像过去一样奔波了。幼儿园学费普遍大幅下降,小学、中学近在咫尺。短短几年,经开区居民子女入学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极大地方便了在经开区安家落户的人才。教育人才不断成长,教育土壤也将更加肥沃,为万千莘莘学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滋养。
还有我们的社区文化氛围浓厚,每当节日来临,社区就会精心组织文化教育活动,例如春节写春联,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各项活动风生水起,激发了居民的向心力和参与精神,培育了社区和谐共建、团结友爱的精神。
社区活动室也是小朋友们的乐园。针对少年儿童群体,社区会在周末和假期举办书法绘画培训、科普讲座、传统手工等活动,激发孩子们对文化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进一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为假期增添了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我还加入了社区“诗书画印”联合会,在闫宝成老师、佟文云老师的带领下,每次活动都有声有色,既弘扬和继承了传统艺术,又活跃和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人民安居百业俱兴,开放创新蓬勃有力,这座新城渐渐积聚的文化力量,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