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号科技提供的AR可视化运维方案,将楼宇管线BIM模型与实体建筑在准确的位置进行融合显示。 外号科技/供图
走进异国超市,可以看到半空中悬浮着的可视化多语言标签;走到地下停车场入口,可以看到地上出现的个性化找车指引光标;走在街上,可以实时看到飘浮在其他人身边的动态光感信息,点进去还能进一步交流互动……只需用手机或智能眼镜识别一下所处场景中的特殊基站,人们便能打开连接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大门,看到以往肉眼看不到的信息。这便是北京外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号科技)正在做的事情,以光场交互技术为基础,提供视距空间定位定姿基础设施和场景交互解决方案。今年7月,外号科技被认定为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寻WHY求HOW,锚定“主动混合现实”
光场交互技术是什么?如果你知道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那么你也可以很快理解这一概念。以可见光为交互媒介,通过融合光通信、雷达和视觉、人工智能技术,达到远距离直观交互、精准三维定位定姿能力,实现现实环境和虚拟世界精准叠加的视觉效果,为用户提供一种环境交互入口。
“说起我们研发光场交互技术的初衷,不得不提公司名字,‘外号’实际上是‘WHY HOW’。我们发现了用户与场景间交互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它,而这是一个不断寻WHY求HOW的过程。”外号科技常务副总裁谢志存说。
场景交互的核心需求是什么?能让人与场景之间发生信息和服务的传递。怎么才能实现?谢志存说:“要解析用户在什么场景中,以及场景中有什么;还要确定用户在场景中的状态。” 传统的技术路径是通过对环境数据的采集、建模来复刻真实场景,需要较高成本和工程化的能力,而且但凡环境发生变化,就需要及时更新数据;同时,对一些实际中常见场景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存在局限,如缺乏明显的固定特征、光照条件变化大的户外场景;如停车场等存在大量重复特征的场景;如展会商街等环境特征频繁变化或存在大量动态人流、遮挡的场景。
“我们开始思考,能否不依赖环境而直接对环境中的人和物进行标记?这就成了主动混合现实,不做环境采集,只将增强的虚拟信息放入其中。”谢志存说。于是,外号科技研发出一种外形酷似绿色小猫的光标签——“快喵”,部署这个场景侧交互入口的基站设备,就能建立起一个具有特定场景坐标系的光场空间,让虚拟信息和现实世界贴合,人们通过带有摄像头的智能手机、智能眼镜等设备,就能进行场景交互。
前瞻布局,构建“专利池”壁垒
明确了方向,外号科技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落地的路上高歌猛进。“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申请了239项国内外专利,实现了光场交互技术在文旅、商业、展会服务、智慧党建、智慧工地建设等10余个场景中的应用和推广。”谢志存说。外号科技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做得很扎实,且发明专利授权率达到91.1%,而国家知识产权局2020年平均授权率为47.3%。
“从2019年2月正式团队化运营以来,我们已经依托前瞻性研发构建起强大的‘专利池’壁垒。” 谢志存说。外号科技对创新研发的重视及对前沿科技的高度敏感,源于公司创始人、CEO李江亮在此前跨国前沿科技孵化中积累的行业经验和对原始创新的重视。
最初,在外号科技锚定光场交互技术时,松下、飞利浦等跨国大公司已经在光通信等周边技术领域进行了研发应用。外号科技曾对它们的专利布局、技术路径、产品方向等做过细致的分析,进而找出发展的差异化,打造本土化、完全可控的技术护城河。谢志存指着办公室的专利墙说:“随着研发进程的推进,我们越来越有意识地系统开展知识产权工作,进行专利申请、覆盖,就是希望能厚积薄发,未来面向国际化市场,不被技术‘卡脖子’,具备核心竞争力。”
面向场景,聚焦3个应用方向
“自从落户经开区以来,区内的创新创业环境和‘管家式’服务让我们能够专注做研发。”谢志存说。去年经开区领导曾带队到外号科技调研,提出“这个技术不光有意思,更有商业价值”。在经开区建设智慧城市的多样化应用场景契机下,促成公司对接了很多区内企业和合作项目。
目前,外号科技的工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持续推进光场交互技术在更多场景中的应用,并在光视融合、轻眼镜领域寻求商业化落地。如在北京大兴机场能源中心,外号科技便通过光场交互技术为其提供了具备远程监控功能和现场AR可视化功能的地下管网综合运维解决方案,集巡检、检测、报警、统计、分析、现场AR呈现等功能于一体,其中光标签的运用,在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的同时,还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安全性,避免敏感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
“现在,我们与各大智能眼镜厂商开展了广泛合作,场景交互‘轻眼镜’架构已经经历数轮迭代,预计明年就可以见到搭载我们场景交互轻眼镜架构的智能眼镜。”谢志存说。未来,外号科技希望让AR智能眼镜变“轻”,让眼镜与光标签协同工作,通过光场交互实现场景感知,让眼镜的传感器数量、所需算力、成本、能耗、重量等大幅下降,研发出轻量级场景交互眼镜的行业标准,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让人们所见即所得。
记者 孙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