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风采,时代楷模,聚力亦城,引领未来。
2021年“亦庄榜样”共收到参选人300余名,经评审组初选,选出候选人63名、候选集体10个。今天我们推出“亦庄榜样”第六期。
为疫情防控贡献中国力量的王辉,始终奋斗在医疗器械生产一线的冯健,在集成电路产业奋斗20年的潘宙斯,创新工作模式的社区工作者刘长江,志愿帮扶敬老爱老的的王春立成为“亦庄榜样”年度候选人,让我们一起一睹他们的风采~
践行初心勇担当 为疫情防控贡献中国力量
王辉,女,共产党员,1963年4月出生,现任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从事生物制品工作30余年,王辉在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多项国家重大课题,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带领团队不断提升我国灭活类疫苗等产品的制造能力和质量等级,取得了一系列领跑全球的重大创新性成果,曾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临危受命,紧急研发攻关。疫情期间,王辉在接到新冠疫苗应急科研攻关任务后,第一时间抽调精干力量,对标国际及国家相关要求,组织科研攻关,在3个月内研制出获批临床研究的新冠灭活疫苗产品,并获得临床试验批件。2021年5月10日,WHO为北京生物新冠灭活疫苗颁发了紧急使用认证,纳入全球“紧急使用清单(EUL)”,这是WHO批准的首个中国新冠疫苗紧急使用认证,现已在全球范围内100多个国家及地区上市或紧急使用,证明了该疫苗安全、有效。王辉主持建成的全球最大新冠灭活疫苗生产基地实现产能50亿剂次突破,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中国力量。
突破瓶颈,推动新药上市。王辉带领研发团队创新性使用QbD的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建立完整研究策略和质量目标技术纲要,不断改进的技术平台。发明高效培养基,创建细胞消化新工艺,突破了连续放大技术瓶颈,实现了300L篮式反应器的规模化生产。主持建成全球最大的sIPV生产基地,实现国家一类新药Sabin株脊灰灭活疫苗上市,打破了国际垄断,为我国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的转化提供重要保障。
提升技术,实现国际认证。王辉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建立Vero细胞宿主蛋白(HCP)检测方法和标准,解决了疫苗生产程中HCP难以定量监控的难点,相关方法和标准已纳入《中国药典》。同时,建立生物反应器培养动物细胞的平台技术、国内首支在2BS细胞上培养的狂犬病病毒适应株等,保持行业领先的质量和产量。她首次提出对原辅料、检定方法、设施设备验证、冷链系统等57个系统模块进行集成研究,完成了bOPV产品国际化认证,为全球的孩子用上中国制造的脊灰疫苗做出贡献。主持开展IPV、黄热减毒活疫苗及新冠灭活疫苗的WHO国际预认证项目,大力推动多种国产疫苗的国际化。
王辉投身生物制品行业,始终保持初心、奋勇向前,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逆水行舟奋勇向前 争做CT生产的急先锋
冯健,女,共产党员,1978年2月出生,现任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生产运营经理。她坚守岗位,始终奋斗在医疗器械生产一线,在疫情期间为无数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驾护航。曾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临危受命,统一标准零疏漏。2020年1月22日,公司接到了来自武汉疫区的第一批CT器械生产的紧急任务。冯健身先士卒,主动请战,加入“CT生产突击队”。她带领团队7*24小时加急生产,40多小时连轴转,确保机械保质保量交付武汉。
迎难而上,流程技术双创新。为克服传统CT机需要医患近距离接触,易交叉感染的问题,冯健带领团队研发了新型“天眼”CT机,独有的监控软件系统可以让医师在扫描室外操作,精准定位,极大提高了对医护人员的保护。1月28日,公司收到武汉雷神山医院的首台“天眼”CT订单,原本需要三周左右才能出厂,冯健将研发工程师和技术部统一调配,优化各种流程,使CT三天下线,创造了同型号CT最快生产速度。目前,GE医疗已向全国各大医院发出300多台CT机,亦庄“智造”在支援全国抗疫中大显神威。
三管齐下,顺利完成复工复产。除了大量的现场工作之外,疫情期间,冯健还主动担负起协调支持工作。面对大部分员工“回京难”的问题,冯健寻求北京经开区政府的帮助,于大年初五之前就保证了所有一线员工100%顺利复工。面对原材料短缺的状况,冯健多方联络,启用GE全球供应链专机,运载生产零件的同事也保障了抗疫物资的国外供应。面对高风险挑战,冯健做好多项预案,确保生产工作万无一失。
传授经验,不断彰显大国情怀。冯健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激发了更多更快的创新,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她将疫情期间研发和制造的先进经验带到全球其他兄弟工厂和供应商,得到了总部和美国、日本、印度工厂的高度认可。因为突出的表现,冯健于2020年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冯健不畏艰险、奋勇争先,带领团队创造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奇迹”,也正在将“中国方案”推向世界,为全球抗疫做出更大的贡献。
立足岗位践行初心,党建引领用“芯”报国
潘宙斯,男,共产党员,出生于1977年3月,现任中芯国际北京北方党委副书记,工会副主席和团委书记。潘宙斯立足岗位,通过工作和学习,成为既懂产业技术,又在实践中用党建团结服务、凝聚广大党团员和职工,践行初心的奋力开拓者。他曾获得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北京经开区优秀共产党员、北京经开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不同岗位,矢志初心。作为中芯国际的早期员工,潘宙斯在集成电路产业工作二十年,先后在测试部、工艺技术整合、良率提升等部门担任工程师、经理、资深技术专家等职位,已经连续10年除夕之夜坚守岗位。他作为北京公司28纳米早期项目组成员,为28纳米在北京大规模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践行初心,党建引领。2015年潘宙斯作为北京经开区非公企业第一位有岗位编制的党工团干部,开始了自己的党工团工作生涯,努力去实现另一番价值。他紧紧抓住“党员人才3+1工程”这个牛鼻子开展工作,积极推进创新项目大赛、青年优秀人才培养项目、建言献策活动等,有效激发人才“成才、干事、创业”热情,充分发挥党员人才在助推企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他率先提出构建芯火创新发展研究院,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构建创新体系,在能力、政策、管理等领域,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支撑点!同时面向生产、服务职工,努力解决一线职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使人才能够安心工作,助力公司发展行稳致远。
投身“战疫”,稳定生产。在抗击疫情斗争中,潘宙斯从信息发布、数据收集、和文学社共同筹办形成《芯桥》共克时艰·真“芯”英雄内部宣传系列、购买发放防疫物资、慰问以及促生产五个方面积极助力企业战疫情、稳生产,特别是及时报道先进事迹,鼓舞员工士气,保证公司持续生产。并主动深入社区当巡查员,招募志愿者共同维护社区防疫工作。
初心不改,用“芯”传播。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潘宙斯还积极为开发区青年传播芯片知识,号召有为青年投身到集成电路产业中来,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潘宙斯分别在北京经开区《新青年学堂》首期“从沙子到芯片的奇妙之旅”中描绘了芯片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在电科院、经开园区“我和祖国共成长”素质讲堂,西得乐公司、平谷党校和北京经开区党校分享芯片的制造工艺等;同时为开发区发展建言献策,在开发区“我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
潘宙斯希望用行动践行初心,努力做一位有温度、有情怀、有中国“芯”的集成电路人!
“统分”结合强党建 社区治理开新局
刘长江,男,共产党员,出生于1975年7月,现任荣华街道天华园二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长江明确了社区党建“1.2.1”工作思路,创建“谈、议、促、动”工作法,把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和社工专业有机融合,推动社区党建、治理、助人服务一体化建设,有效发挥了社区党组织全面领导、凝聚各方和推进治理的统筹协调作用。
敢担重任,夯实工作基础。作为党委书记,刘长江始终把政治责任摆在首位,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规范物业党建工作,所辖社区内5个物管会及其临时党支部全部如期平稳成立。他以“聚主业、强责任、增效能”为方向,既全方位、零距离联系回应群众,又提升社区工作者“独当一面”的综合能力素质,队伍的规范性和自主能力建设不断提升。
科学治理,打通关键环节。刘长江创新提出“共同围绕一个党建目标、聚焦楼门两条工作主线、服务助人汇聚一股合力”的社区党建“1-2-1”工作思路。结合社区工作特点和所辖区域实际情况,提出将网格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延伸至楼门单元,将属地治理要求和责任制直接下沉到包楼包片,逐步形成“分而治之”的“小属地”工作模式。他主持调整优化组织分工,建立“我—我们—大家—所有人”层级管理和决策模式,带领社区党组织班子共同研讨制定了A/B岗联责互保、动态指标评价等工作实效考核办法,回应在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需求、新变化。
攻坚克难,推进重点工作。疫情期间,刘长江率先垂范,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在全天候、高强度、急难多变的状态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和压力,出色地完成了各项防疫任务,保障了社区平安。面对大量迎头而来的防疫工作,他以“小属地”包干制,压实责任、促进实效、解决难题,实现“离岗不离人”,组织社区工作人员仅用18个小时便将社区8000多人整体排查一轮,为上级指导开展防疫工作及时提供了准确真实的数据资料。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刘长江倡导“共建共议”,将198个分类站点稳步减少至25个,并配合街道进行了改造提升,社区环境焕然一新,得到了居民们的认可。
刘长江干一行、爱一行,将全部的精力投身社区建设,坚守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20年风雨无阻 敬老爱老志愿帮扶
王春立,女,共产党员,出生于1954年3月。今年67岁的王春立是卡尔百丽社区的一名共产党员,热情奉献、任劳任怨,始终践行“孝顺长辈、关爱老人”的初心。
爱老敬老,志愿帮扶。于洁民老人是王春立楼下的邻居,一直过着独居生活,今年已经98岁。两人自2003年相识以来,王春立就时常陪伴老人聊天、活动。岁月如梭,随着老人年龄越来越大,渐渐不能独自上下楼,时时感到孤独寂寞,近年来又记忆力下降,常常因此心情不好,在渴望独立生活的同时,又很希望有人能够常陪她说说话,聊聊天。看到老人这种情况后,王春立主动认领了帮扶老人的“爱心门铃”志愿服务岗,与于洁民老人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从2003年的邻里相助到2012年的主动帮扶再到疫情期间的频繁探望已有近十八年的时间了。十八年来,王春立不仅要忙于社区工作,还要看护外孙,尽管如此,王春立依然坚持常去老人家看望,疫情期间,每天至少去老人家一次,每次少则一个小时,多则半天,陪老人聊天谈心,提醒她吃药喝水。如果有急事去不了,也要事先打个电话告之。在这个小小的岗位上,王春立坚持数年、甘于奉献、事无巨细、真情陪伴,用真情和爱心传承着“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敬老爱老助老”之路上,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模范行为。
事无巨细,真情陪伴。在“敬老爱老助老”之路上,王春立始终不忘初心,关爱老人、奉献爱心。王春立视老人为自己的长辈,一有时间,就到老人家里嘘寒问暖,陪她聊时政新闻、介绍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聊邻里之间有趣的故事,开发区的新面貌等,让老人不脱离社会,不脱离社区,开心快乐地生活。每当做了新鲜可口的饭菜,她先要给老人送去,家里买些鲜花,一定有老人一份,时刻让老人感受到身边有社区的关心,有邻里的亲情,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王春立深有体会地说:“对于老人,幸福就是重复简单的生活。每天跟自己喜欢的人说说话,聊聊天,回忆往日生活中柴米油盐的趣事,生活就有了滋味。虽然老人家的故事听了无数遍,但每次看到老人开心的神态,她也特别开心,能够帮助百岁老人走出寂寞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
记者:张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