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城发现|用“会呼吸”的小区筑起一座安全岛
2022-07-13 11:4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7月12日中午,小亦来到位于北京经开区科创十一街的汀塘家园。小雨未停,雨水从居民楼外墙雨水立管中流下,打在绿地的碎石堆上;雨水篦子“藏”在草坪中,默默收集着四面八方而来的降水;雨水管道将雨水送到设置在墙边绿地的渗井,回灌于地下。西侧的通惠排干渠河堤上植物茂盛,一米多高的挡土墙将小区环绕,花朵在雨水的滋养下更加娇艳。每一项设计都有用处,每一滴雨水都有去处,在这里,“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的建设规划得到了生动展现。

△挡土墙上茂盛的植物。

在汀塘家园小区里,居民们每天穿梭其中,就连遛弯的人都很少注意到那个不起眼的角落。作为及时排除楼顶雨水的设施,每栋居民楼外墙安装的立管早已屡见不鲜,而汀塘家园每个雨水立管末端的出水口下方,都堆放着大小相近的碎石,并用围栏圈起。“让屋顶雨水优先进绿地,而这些碎石起到的是减缓水流冲力的作用,不然时间长了,这里就会被冲出一个大坑。”作为经开区第一批参与“海绵城市”与“韧性城市”建设的蔡雳,讲解起该设施的作用如数家珍。他告诉小亦,之前有些小区为了美观,会将雨水立管埋进建筑中,雨水直接流进地下雨水管道快速排出小区。让雨水优先流向绿地,绿地就可率先发挥消纳、净化雨水的作用,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

△为了减缓水流冲力出水口下方堆放着大小相近的碎石。

同时,如果细心留意就可以发现,汀塘家园内的雨水篦子并没有安装在道路两侧,更多安装在草坪中,并且会与周边形成一定坡度,这也是“雨水优先进绿地”的鲜明体现。

△雨水管道将雨水送到渗井回灌于地下。

沿着道路一直向小区深处前进,便到了便民健身小广场,在秋千架后的树丛中,小亦见到了作为雨水处理“中转站”的渗井,撬开井盖,里面大有乾坤。据蔡雳介绍,在这里,雨水下渗后会经过地形引导汇聚到渗井,通过井壁上的渗排管输送到井壁外侧鹅卵石、砂石,层层净化,再渗入地下。而与汀塘家园一墙之隔的,便是通惠排干渠,河堤一侧作为带状雨水花园与小区紧紧相连,通过透水路面和泥土渗透雨水,利用植物根茎对水质进行净化,雨水花园和渗井共同配合,让城市能够更加自由地呼吸。

除了“海绵城市”,经开区众多建筑也在积极响应着近年来对于“韧性城市”的实践。“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并且能够迅速恢复日常生活。对于水务来讲,应对极端降雨就是韧性城市的重要内容。”蔡雳表示,经历了2012年北京“7.21”暴雨灾害后,经开区将城市竖向作为应对极端暴雨的措施之一,“最直观、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建筑工程室外场地与城市道路之间、城市道路与公园人工湖水面之间建立高差。”

站在科创十一街向路两边张望,西北边是汀塘家园,东南边是禧瑞天著,两个小区室外场地都与城市道路有平均一米的高差。小区紧邻通惠排干渠,属于易受洪灾地区,局部高差达到1.5米。此外,为了让这个高度差衔接自然,不至于因为坡度太陡,影响居民出行,汀塘家园分别在小区门口做了缓坡设计、在小区内道路中段做了台地设计。“从资源化利用和防灾减灾角度来说,城市不能是平的。”因为有了高度差,当极端降雨出现时就能大大降低小区被淹的风险,让每一个小区都成为安全岛。

△汀塘家园小区内对道路中段所做的台地设计。

实际上,汀塘家园的项目建设只是经开区推进“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的一个缩影。2021年,北京经开区发布的《“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建设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显示,要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推进韧性城市、公园城市建设,建设生态之城。未来,亦庄新城将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相关建设,致力于打造更加安全和谐、自然宜居的现代城市环境。

融媒体中心:史明阳


作者:

北京亦庄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