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是否能够称得上是“幸福之城”,老年人的精神面貌不失为评价指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经开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高度重视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将养老服务业发展作为社会建设和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渐形成了区、街、社多层次助老、爱老、敬老模式,一些公益组织、个人的加入,更是让事关全社会的养老事业有情有爱有温度,进一步提升了经开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餐桌到驿站 助老服务满足所需就餐方不方便?吃得顺不顺口?舌尖上的事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幸福。
7月中旬,便宜坊科创十一街店正式成为了博兴街道“老年餐桌”定点服务单位之一,满足更多老年人就近用餐的需求。
△博兴街道“老年餐桌”。资料图
“之前路东区没有老年食堂,我们如果想感受一下老年食堂的服务还要走很多的路,特别不方便。”家住博兴街道的张阿姨说,以后便宜坊就是她和老伴儿的食堂了。“一直以来,经开区老年餐桌定点单位的选定和管理工作都是由荣华和博兴两个街道负责,以便于更好地结合各社区情况开展老年餐桌的增设工作。同时,我们还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养老助餐卡,满足了区内老年人就餐的需求,也让他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助餐优惠。”社会事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老年餐桌的设立是经开区“为民办实事”的举措之一,同时也是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如今越来越多的经开区老人如张阿姨一样,把老年餐桌当成了自家食堂。
除了老年餐桌,养老驿站也是经开区老年人离不开的心头好。“很感谢街道、社区引进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让我们不出家门就能享受这么多的惠老服务,让我们老人不但有尊严地活着,更要有品质的生活。”荣华街道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尚在试运营期间,就接到了荣华街道天华园一里社区居民“大吉祥”送来的一封洋洋洒洒近千字的感谢信。
“目前,荣华街道下辖8个社区,20个住宅小区,常住人口约4万人。其中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就有11310人。为了给老人们提供优质养老服务,我们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服务阵地,将‘街、社、站’作用充分发挥,逐步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据荣华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负责人张莉介绍,荣华街道已经陆续建成了天华园一里、天华园二里、卡尔百丽三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文娱活动、健康理疗、心理慰藉、家政等为老服务,并针对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巡视探访、个人清洁、养老顾问、呼叫服务,为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的服务、解决基本的问题。“今年‘敬老月’期间,我们还为辖区高龄老人提供了上门助浴和上门按摩服务。”张莉说,只有把服务送到老人的心坎上,才能让他们觉得被尊重、被关心。
△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开展的大型义诊活动。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荣华街道还有针对90岁以上高龄老人家庭开展的“社区清洁管家”公益服务项目。“我们经过前期走访了解到,辖区内很多高龄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他们自己清洁厨房、卫生间、油烟机、玻璃等十分不便,所以特地为他们提供入户清洁服务。”张莉说,很多老人告诉她,房间整洁了,他们的心都亮堂了。
从身心健康到多元服务 为老工作落地有声前两日,博兴街道亦城景园成功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在这个国际人才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不足300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不足10人。因此,如何在开拓社区为老常态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调动这些“活力”老人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是社区书记张雪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们通过前期入户走访,了解挖掘出了很多有特长的社区居民,请他们加入到了社区‘能人库’。”据张雪介绍,卧虎藏龙的人才环境给“社区智囊团”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他们利用社会组织专业引导、社工参与的形式对居民骨干成员开展了工作培训,提高了骨干成员的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
△亦城景园社区积极号召社区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资料图
与亦城景园同属于博兴街道的赢海庄园是2021年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社区党委书记张艳红和她的同事曾用一个月的时间为80多岁的贺奶奶找回了眼中的那道光。“贺奶奶和老伴儿生活在我们小区,子女不在身边,以前每次见到她时,我都觉得老人没什么精神。”张艳红根据社区为老服务专门为贺奶奶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心理课。四节课后,贺奶奶一扫往日萎靡,眼中绽放出了光芒。张艳红告诉记者,关于老人的事没有小事,每一件都要落地有声。因此,除了在心灵、精神等方面进行呵护外,赢海庄园还在适老化环境打造方面动了一番脑筋。“目前,社区正在全面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基本完成了老旧小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实现了老年人居家生活和交通出行无障碍。同时,积极推进应急援助感应呼叫终端设备安装工作,确保老年人居家安全和应急服务需求及时得到响应。”
生活在荣华街道天华园二里社区的老年居民也享受到了送上家门的福利。天华园二里作为2021年北京市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在助老服务方面精心筹划,力求创新。“我们依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项目,打造了‘为老服务日’活动,设定固定的服务时间、场所以及多元化的服务项目,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为老助老服务。”据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活动服务内容和形式多样,既有现场免费的健康义诊、清洗修理首饰、配钥匙,也有上门的理发、修脚、助浴等优惠付费服务项目,满足了老年人日常生活常见的需求,深受大家欢迎,如今已经成为了社区的“精品项目”。
“为60周岁及以上老人提供的助餐服务、为70周岁及以上老人提供的修脚和理发服务、为80岁及以上老人送上生日祝福和节日慰问,以及联合爱育华医院、国康医院为辖区老人开展健康服务,满足了老人们‘从内到外’的需求。只有以老人为中心服务,才能让老人们真正感受到街道社区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博兴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副主任孙书会如是说。
从组团送温暖到个人关爱 爱老氛围逐渐形成10月3日,重阳节的前一天,小青柠公益团队的十余位小朋友带着为老人准备的葡萄、橘子等近二十箱水果,冒雨来到了泰福春老年公寓。作为这支公益团队的发起者,刘奕辰虽然今年才刚刚跨进初中的大门,却已是个“老公益人”了,由她发起的小青柠公益团队先后四次走进泰福春老年公寓。当天,刘奕辰和团队成员为老人们表演了歌舞、吹弹了乐器,并将一幅现场书写的作品送给了老年公寓。在探望结束,孩子们即将离开的时候,老人们拉着他们的小手,久久不愿放开。
据了解,今年是刘奕辰从事志愿活动的第7个年头,期间,她和家人、同学会定期到敬老院、福利院、医院等组织和单位开展公益捐赠和志愿服务等活动。“这次,孩子们赶在重阳节之前走进老年公寓,就是想用他们的方式给爷爷奶奶们送去节日祝福。”对于女儿的举动,刘钰千十分支持,她认为孩子能够自觉树立爱老敬老的意识,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区教育都比较成功,女儿的举动虽为萤火之光却也传递了一份幸福、温暖的力量。
正如刘钰千所说,萤火之光也能温暖人心。区、街、社从政策、措施、精神、物质等方面带给了老年人全方位的关照,公益团体和个人则在细微处助推了敬老爱老氛围的营造。苏海丽在荣华街道天华园一里有着极好的“老人缘儿”,被老人们称为“贴心女儿”。“社区梁阿姨今年80多岁了,而且视力不好,平日出行非常不方便。在了解到她有申请残疾证的意愿后,我就帮她在网上申请残疾证、预约定点医院。”苏海丽说,为了顺利申请到残疾证,她还特地陪同梁阿姨到医院进行残疾鉴定。平时,苏海丽还联合社区安全员上门为老人检查居家用电、排除隐患。如今,梁阿姨早已把苏海丽当成了自家人。
从高歌表白到绽放岁月精彩 载歌载舞双向奔赴△老有所为。资料图
△老有所乐。资料图
“我们不会为了年龄的增长而苦恼,经开区为老年人营造了适老的环境、推出了为老的举措、提供了共享幸福老年生活的条件,我们就要进行积极反馈,歌声与舞姿就是我们表达的载体。”10月23日下午一点半,听涛合唱团的团员们准时出现在了日常排练的小公园,独唱、合唱、跳舞、朗诵、戏曲、器乐等节目足足表演了两个多小时,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也将周围的群众吸引过来,现场观众参与度极高。
“我们是经开区合唱协会所辖合唱团里团员年龄最大的合唱团,平均年龄在67岁左右。”合唱团指挥钱小瑜说,年龄只是时间的刻度,并不会影响他们在岁月中绽放精彩的同时享受生命的欢愉。对此,今年61岁的王汉梅作为荣华街道荣华之韵舞蹈团的团长深以为然。在9月份,他们的团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我们不仅在经开区邻里节和荣华街道庆祝国庆·欢度重阳文艺晚会进行了表演,而且首次参加市级健身操舞总决赛就荣获了金奖。”王汉梅说,虽然团员们年龄较大,但大家依然热爱这份退休后的事业,并表示要通过舞蹈展现经开区老年人的风采与自信。
在经开区,怀有乐观生活态度的老年人比比皆是,舞蹈队、朗诵团、书画社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不减当年。很多老年人还积极投身到了志愿活动中,耄耋之年的杨子儒、阳光奶奶只是这部分人群的缩影。在一些社区,“银发少年”们还组团出道,助力和谐社区建设。比如在亦城景园就有一支“文明小马扎”服务队,叔叔阿姨们带着小马扎在每晚八点至九点对非投放时间内投弃垃圾的居民进行劝导。严谨的态度和堪称专业的垃圾分类知识输出,不仅保证了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进,而且也赢得了众多邻居的尊重。
“赢海庄园目前有多支文艺团体和志愿团队,覆盖了辖区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对于三分之一这个数字,张艳红比较满意,而对于未被覆盖到的三分之二的群体,她充满了敬佩,“这部分老年人大多有自己的事业,虽然高龄却依然奋斗不息,他们或被返聘或自己创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张艳红说,在经开区,老人们正用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晚年,无论是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还是热衷志愿投身社区建设,抑或是不舍岗位探索更多可能,每一种用心享受生活的状态都值得人们为其鼓掌。这正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融媒体中心:齐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