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布上青花”之称的蓝印花布,用一千三百年的时间讲述了一块儿白棉布的文化“蓝”旅。
虽然如今已经较少用于都市人的衣着剪裁,但蓝印花布却在生生不息的传承中拥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这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简称北电科)蓝印花布工作室负责人王明杰教授就是其中一人。
掌握合适的那股劲儿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工艺印染品,又被称为药斑布、灰缬、型染。在王明杰的眼中,这一方布是有生命的,只要时间、温度、布料、灰浆以及操作都对得上,就能创作出秀美的“布上青花”。朴素的蓝和纯净的白撞击在一起美得毫无保留。
“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并不简单,想要收获满意的作品,必要下一番功夫。”说话间,王明杰从柜子中拿出了数张泛着油光的刻花底板,“对于一些比较有保存价值的底板,我会在上面刷上几层桐油,延长其使用寿命。”花样精美的底板是诞生蓝印花布的保障,在制作过程中,将这一层“保障”摊平在精挑细选的白棉布上,用力且均匀地涂上用生黄豆粉和燥石灰调成的灰浆(防染浆),刮完灰浆的“白坯”在进行晾晒后才能放入染缸,有序浸入、定时取出方能确保其色泽均匀。
这就结束了吗?“没有,还需要刮掉防染浆并进行清洗,才有望得到完整的蓝印花布。”王明杰认为,这趟程序走下来那股“刚刚好”的劲儿是关键,考验着操作者手上的功夫。因此,即使是“老师傅”在制作蓝印花布的过程中依然不敢托大。
寻找得意的那块儿布
与雕花底板放在一起的是王明杰从云南、贵州等地淘换来的宝贝——一摞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依旧色彩新鲜、图案清晰的蓝印花布。
出走云贵,王明杰策划了很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云贵两地的蓝印花布名声在外,网上购来终觉浅,欲寻花布要躬行。”到了云贵两地,王明杰感受到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还收集了很多好东西。“咱们看这块布,布片完整、染色均匀、图案不仅清晰而且寓意甚好。”王明杰手持一块一米见方的蓝印花布说,这是民国甚至更早时,当地普通人家收纳衣物的包袱皮,百年的时间都没有斑驳“凤穿牡丹”的花纹,足见当时匠人手上功夫了得。
蓝印花布的用途十分广泛,窗帘、台布、被面、枕巾不一而足。北电科的师生们在王明杰的启发下,大胆创意,不仅在用途上求创新,而且还赋予了图案更多的可能。
培养有爱的那拨人
工作室中,岁月化作灰浆沉淀在白色布匹上,一双双尚为稚嫩的手用前人传下来的方式与已经变蓝的棉布进行着充满古老仪式感的交流,最终创作出了一幅幅饱蘸青春的作品。不久前,该学校艺术设计学院以“艺心向党 匠心传承”为题,建设了“非遗文化党建传承区”,由王明杰组织师生创作的纪念党史重要人物的作品和他本人制作的作品《开国大典》,在展览中收获了广泛赞誉。
用蓝印花布讲述红色故事,让参观的师生深刻感受到了质朴的蓝印花布作为绵延不息的中华文明体现、匠人匠心的传统技艺和祖祖辈辈的智慧结晶,所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也为年轻师生们能够静下心来对话“老”手艺,走出新路子而欣喜。
编辑:徐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