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小亦讲给您听
2023-08-29 16:3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2021年,北京经开区档案数据中心联合经开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的《跟着小亦读区志》原创故事系列报道大受好评。从今天起,《跟着小亦读区志》续篇正式推出,将目光转向北京经开区企业群体,通过企业的发展看经开区从北京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到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的发展故事。

京东方30年从危机边缘到领跑全球

2003年,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开发区建设国内首条依靠自主技术的液晶显示生产线——北京第5代TFT-LCD生产线。随着京东方TFT-LCD产业基地的投资建设,相关的上、下游厂家陆续向TFT-LCD产业聚集。

2009年,北京市提出重点推进以京东方第8.5代TFT-LCD生产线项目为核心的数字电视产业园建设项目,开发区在土地政策、产业扶持、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入园企业鼓励和支持。——《北京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志》P121、P122

站立在北京亦庄这块产业发展高地,总能触摸到世界产业前沿的脉动。2023年初,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东方)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在北京经开区开工,总投资额达290亿元。同样是在2023年,这家企业迎来了它的30周岁生日,步入“而立之年”。

京东方创立于1993年4月,是一家全球创新性物联网公司,也是全球半导体显示产品龙头企业。它诞生于北京,成长在亦庄,30年来为国家制造业立下赫赫“战功”。截止到2022年,京东方累计自主专利申请超8万件,全球每四块显示屏,就有一块来自京东方。

虽然京东方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家世界级的企业,但回望历史,它曾一度濒临破产,经历过转型的阵痛,也曾在战略的十字路口徘徊。

老国企辉煌不再 京东方应时而生

京东方的前身是北京电子管厂,被称为“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可是,与其他老牌国企一样,在计划经济时代风光无限的电子管厂,却在20世纪80、90年代面向市场经济时,因为技术落后、体制僵化,陷入连年亏损、欠发工资的困境。

在同一时间,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当中。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在国企改制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浪潮之下,北京电子管厂迎来了自己的命运分叉口。

个人的沉浮总是和时代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同样面临艰难选择的还有时任北京电子管厂副厂长的王东升。1992年9月,王东升正准备离职,却意外地收到了厂里提拔他为厂长的任命通知。新单位许诺,他在入职后能得到十分丰厚的薪资和福利。一边是负债累累的烂摊子,一边是待遇优厚的好机会,何去何从,似乎彰明较著。但他能深深体会到同事们的难处。为了让曾经给予自己教导与爱护的老师傅们可以按时发工资,报销得了医药费,不用为了生活去菜市场捡白菜帮,王东升咬咬牙,最终选择留了下来。

通过股份制改革、裁撤冗员、内部集资等一系列举措,厂里解决了企业在制度、人员、资金上的问题。1993年4月,北京电子管厂完成股份制改革,转型为混合所有制的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始重生自强之路。在王东升等京东方第一代创业者的带领下,公司仅用一年时间就甩掉了多年亏损的帽子,解决了广大职工的吃饭问题,京东方这艘大船也由此启航。

为解决生存问题,京东方决定转向当时大热的CRT(彩色显像管)产业配套。京东方掌握的传统电真空技术与CRT保持着一定的技术连续性,这一优势使得新成立的京东方迅速站稳脚跟。

随后,京东方与日企成立了合资公司。京东方意识到,“合资不是目的,而是学习的机会、过程。”通过建立合资公司,京东方学习了日企的生产经验、品质管理认证、工匠精神、全球视野。这一方面给京东方带来了新产品和利润,另一方面也培育了技术人才和国际化的管理团队。1997年,公司盈利达4000多万元,并实现B股上市。2000年,京东方增发A股,手上有了10亿元。

上市,意味着公司有了脱离合资困局、“自立门户”的基本条件,可以开始自主选择发展方向了。在实现B股上市后,公司内有些意见主张做利润高的房地产业。而此前京东方在做的,一直是投资大、技术进步快、知识密集的电子器件,堪称电子工业的心脏,是国家缺少的“核高基”(核心、高端、基础产业)。王东升说:“我那时候在思考,中国有点基础的都去搞房地产了,中国的工业化怎么办?中国工业化,我们能做点什么?”秉持着工业报国的理想主义情怀,京东方决定立足元器件制作背景,开始做显示零部件业务,并明确提出“进军液晶显示领域”的战略决策,为其以后领先全球的显示屏业务奠定了基础。

如果要用两句话来总结京东方的第一个十年,那就是:“筚路蓝缕,改制创业多坎坷;剑走偏锋,工业报国战略成。”

结缘北京亦庄 十年追赶终成全球领先

京东方的第二个十年,是在北京亦庄这块福地上突破“屏”颈的十年,也是京东方带领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突飞猛进的十年。

相继在A、B股上市后,京东方迎来了稳健成长的黄金时期。然而,当时“缺芯少屏”的中国,正身处消费电子产业及平板显示产业被扼住咽喉的困局,关键技术拿不到,产业发展上受制于人。在这种情况下,京东方选择通过一系列海外并购来切入液晶面板产业,并且加快了生产线自主建设的步伐。

2003年1月,京东方以3.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业务,拿下其2.5代线(第2.5代TFT-LCD液晶屏生产线)、3代线和3.5代线,一举成为世界排行第九位的液晶面板厂商。同年8月,京东方斥资10.5亿港元收购了香港冠捷科技约26.36%的股份,一举控股了这个全球排名第二位的显示器供应商,完善了TFT-LCD下游市场布局。

同样在2003年,京东方与北京经开区签约,宣布投资12亿美元建设一条5代线,并于2005年5月实现量产。这是中国大陆首条依靠自主技术的第5代TFT-LCD生产线,它的量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自主液晶显示屏时代”,也意味着京东方正式跨入TFT-LCD的门槛。

对京东方而言,收购和建线是梦想的开始,可没想到后面的路竟是那么艰难。当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资金短缺。先是完成了一系列的跨国并购,而后立即建立5代线,这需要不小的资金规模。公司依靠各家贷款好不容易筹到了钱,又受到市场上液晶显示屏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第二个难题是技术人才匮乏。跨国并购使京东方获得的技术资源,并无法使其一夜之间就获得技术能力。所以,当时的京东方,迫切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通过建设北京5代线去启动一个高强度的技术学习过程,以此来发展自主的技术能力,实现“从无到有”。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在经历重重难关后,京东方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各地生产线投建工作捷报频传,生产线技术逐步升级:2008年,京东方的第二条TFT-LCD生产线-成都4.5代线开工,2009年10月实现量产。2009年,国内首条第6代TFT-LCD生产线在合肥开工建设,于2010年10月实现量产。同样是在2010年,中国大陆首条8.5代TFT-LCD生产线在北京经开区奠基,并于次年11月实现量产,打破了海外企业对中国高世代线的技术封锁,彻底结束了中国大尺寸液晶屏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也标志着北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显示技术的创新中心。此后,京东方在合肥、重庆、福州也相继开建了8.5代线。2015年12月,京东方在合肥投建了全球第一条10.5代线,成为全球液晶产业格局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我们5代线是在2005年的5月份投产的,到2015年,整整十年的时间,我们从后进者到跟随者、追赶者,再到领先者,用了十年的时间走完了人家用二十多年、三十多年走的路。”京东方工作人员谈到公司的十年追赶路,颇有感慨。

京东方的顺利并购与投建,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各界以及政府的支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发展半导体和电子器件是整个产业的需要。这一点,中央、北京市及经开区的各级领导都给予了绝对的理解与支持。8.5代线在北京亦庄开建前,国家领导人对项目非常关心,在银行行长会上进行推荐,让京东方有机会得到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早在京东方打算收购现代电子时,北京市委市政府就为这个项目专题召开过两次交流会,收购计划得到了相关领导的一致支持;国家部委领导在听取企业汇报后说,这是个大好事,成功了国家要建立一个示范试点,失败了我们也会全力支持你。

北京经开区帮助京东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开通了办理手续的绿色通道,更以8.5代线为核心,促成康宁、冠捷科技和住友化学等世界领先企业就近配套,形成全球为数不多的“石英砂进,电视机整机出”的高端制造中心。这些支持更加坚定了京东方“扎根北京,扎根经开区”的决心。京东方的初期建设者经常会提到,北京经开区的老同志热心奉献,不为名利,一心只为区域建设发展,将支持战略新兴产业、服务国家发展视为一种担当,这些精神品质给企业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在京东方的开拓者眼中,总有跟他们一样、不同岗位上的理想主义者,大家如同战友般相互扶持,携手走出一条新路。京东方诞生于北京,到经开区以后得到了成长。其创业者们深爱着北京经开区这片土地,怀揣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超越之心,致力于以企业的力量献力于国家、北京经开区的科技和经济建设,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第二个十年里,京东方带领中国显示产业完成了从0到1的全新突破,在北京亦庄这片京南热土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性飞跃,也为结束中国的“缺芯少屏”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时偕行 战略转型物联网

2014年的京东方,总资产已超千亿元,是中国唯一能够自主研发、生产和制造1.5英寸-110英寸全系列半导体显示产品的企业,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LCD显示屏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

想要寻求突破,就要超越自己。在显示面板领域地位稳固,在显示屏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技术积累日臻成熟后,京东方开启了物联网战略转型之路。

当时,谷歌和微软也开始了物联网布局。2014年,京东方启动物联网战略转型,由原来的显示器件事业向显示与传感事业、智慧系统事业、健康服务事业延展。2019年,集团CEO陈炎顺接替创始人王东升出任京东方董事长,并在2021年进一步提出“屏之物联”发展战略,将屏幕集成更多功能、衍生更多形态、植入更多场景,形成了以半导体显示为核心,物联网创新、传感器及解决方案、MLED、智慧医工融合发展的“1+4+N+生态链”业务架构。同时,北京经开区立足产业规划全局,与京东方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推动京东方智慧物联创新中心全国总部的落地,进一步完善显示行业的生态。

如今,京东方在国际、国内重要舞台上频频亮相。2022年2月4日晚,北京冰雪盛会在鸟巢盛大开幕。在开幕式中,流光溢彩的8K超级地屏和巨型“雪花”主火炬台惊艳亮相,令全球观众大饱眼福。这场盛会上,处处可见京东方科技的力量,展现其深扎显示和物联网领域的丰硕成果。

细数之前几年的国际赛事和国家大型活动,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全球首次顶级赛事8K超高清实况转播,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上3290块光影屏表演,再到东京奥运会为中国击剑队提供智慧一体机作为训练的“秘密武器”,京东方以物联网创新解决方案,向世界展示了科技与艺术交融的瑰丽之景。

三十年淬火成钢,京东方的历史,不仅是一个世界级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电子工业发展史。从液晶屏到物联网,京东方坚持以战略为引擎,视质量为生命,将创新刻入基因,努力实现“成为地球上最受人尊敬的伟大企业”之愿景。正是这样的奋斗精神和责任担当,使得这家有着深厚历史和坚实内核的企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端,走在行业的前列。

(李蓉)

编辑:徐祎


作者:

北京亦庄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