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NTO?是裁判吗?”不少人第一次听到我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职务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NTO其实是国内技术官员的英文简称,“裁判”是大家对这一职务的通俗称呼,而在奥运会这一全球性的体育盛事中,它的正式名称是“技术官员”,且分为国际技术官员(ITO)和国内技术官员(NTO)。我从2006年开始便多次参加NTO( National Technical Official ) 培训,并通过了测试,最终有幸成为了一名国内技术官员,为北京奥运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众所周知,奥运会许多的比赛项目裁定评判具有相当的主观性(比如说体操、跳水等),为公平起见,大多项目的裁定评判是由国际技术官员执行,唯有田径比赛因其裁定评判的客观性而成为每届奥运会唯一一个以主办城市所在国裁判为主的项目。当年在“鸟巢”一共有216位国内技术官员,径赛、田赛、检录、全能、外场裁判长被统称为“五大长”,我便是其中一位“检录长”。
“准时召集、仔细检查、准时带入”,检录工作的要求看似普通,可实际操作却远非字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比如说,在第一检录处按规定流程点名,检查运动员服装、号码、钉鞋、包内物品以及所有广告是否符合规则要求等;在第二检录处分发道次侧号码、长跑的顺序侧号码、芯片等等,准时带运动员入场;视情况,检录长还可根据相关条例给予运动员红、黄牌的处罚。
遥想当年我与媒体朋友谈及检录工作的相关细节时,连在场记者都不禁感叹“复杂,太复杂了”。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我每次编写检录工作细则时都要反复斟酌、几易其稿,确保万无一失,并将相关的工作内容随时储存在移动硬盘中,以备不时之需。还记得在“好运北京”测试赛期间,我每天5点便早早起床,到达“鸟巢”后立即投入工作,从6:30到13:00,接着又从16:30到凌晨…… 在那段没有正规早餐、晚饭的日子,我每日休息的时间屈指可数。身体难免感到劳累,但我的奥运心却从不曾懈怠,因为我明白,北京奥运会承载了亿万中华民众的希望,更聚焦着全世界人民的目光,这份使命感也让当年56岁的作为一名“老裁判”的我深刻意识到,我必须在工作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好领头人。最终我也凭借长期锻炼而来的旺盛状态和实践积累而来的丰富经验顺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我的任务,达到了测试赛为奥运练兵的预期目的。
尽管我从2006年起便开始参加北京奥组委的相关准备工作,但我也从未因此而耽搁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委员,我在助力奥运工作期间仍致力于学科研究和改革,带动青年教师,不但超额完成教学工作,还多次为学生举办奥运讲座,宣传奥运精神,培训学生志愿者。不少人也问过我,你奥运、工作“两不误”的干劲究竟从何而来?我每次的回答都是:“我最大的自信来自于北京农学院。因为学校各级领导非常支持教师参加社会服务工作,为教师们搭建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正如我所说的那样,学校全力支持我的工作,为我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我也将保质保量地做好本职工作视为基础,而这份责任感与学校的支持也让我在外出工作时能够做到全力以赴。
4185,是我裁判证上的号码,它已经伴随了我几十年。在这段时光里,它陪同我走过中国大大小小的田径赛场,更见证过无数精彩纷呈的奥运时刻。2008年奥运会对我而言早已不仅仅是职业生涯的一次挑战,它在我心里早已化作了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为北京争光!为国家贡献力量!
如今北京2022年冬奥会进入倒计时阶段,能够有幸见证北京成为“双奥之城”让我感到心潮澎湃。相信在本届北京冬奥的赛场上,一个个正直、公平、公正的中国NTO们会带给我们更多精彩的奥运故事,也会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再次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