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高跷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北京市,包括整个华北地区都是独树一帜的。提起高跷,延庆人民脑海中便会毫不犹豫地闪现出经典角色老渔翁、打头棒、包头......
范晶瑞,是来自旧县镇米粮屯村的土生土长的延庆人,今年36岁,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对高跷有着特别的情怀,并致力于文化传承。
2月5日,正月十五,凌晨6时,此时距离延庆镇同乐高跷会参与当天元宵节花会展演还有3个多小时。作为同乐高跷会的队长,范晶瑞早早到达化妆地点,组织大家开始准备工作。
表演前,都要化妆,女艺人大多涂脂抹粉,身穿花袄、花灯笼裤,腰间系一条长长的丝绸腰带,手拿腰带的两头,脚绑两尺高左右的高跷翩翩起舞。男演员一般脸画丑相,头戴礼帽,身着戏袄、绿裤,手拿扇子,脚绑两尺高左右的高跷起舞。
“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都需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踩高跷也不例外。为了给广大市民呈现出完美的妆造,我们最早在凌晨2、3点开始化妆。传统文化表演的化妆步骤也与普通的妆面有所不同,要更加浓艳一些,同时也更具特色。”范晶瑞介绍说。
当天上午8时,范晶瑞带领同乐高跷会的30多名队员前往北京世园公园进行正式演出。“都小心点,安全第一。”伴随着密集的鼓点,范晶瑞喊了几嗓子。自他记事以来,亲戚每年春节前后,都会踩高跷庆新春,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范晶瑞也喜欢上了这项非遗传统文化,小的时候就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副高跷拐,开始练习踩高跷。“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咱们延庆的高跷,有更多人传承这份文化遗产。”
“我们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五六十岁,最小的十几岁。”范晶瑞介绍,现如今的同乐高跷会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大家基本都有自己的工作,高跷只是业余爱好,“每到过年,我们大家就会聚在一起排练排练,等到真正表演起来,是很耗费体力的,不到几分钟,我们就会大汗淋漓,但是能为大家带去节日的欢乐,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同乐’,我们就打心眼里高兴。”
上午9时30分,元宵节花会展演正式开始。老渔翁扮相的范晶瑞带领着同乐高跷会的演员们踩着近半人高的高跷尽情表演,展示各自的绝活,赢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精彩时刻。
近几年,加入同乐高跷会的人越来越多,喜欢上这门“老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多。当阳光尽情撒在同乐高跷会每一名队员鲜艳夺目的戏服上,大家往来踱步,有说有笑,奔赴在自己的热爱当中,演绎着浸透骨髓的乡情,并满心期待奔赴未来的每一场热爱……
如今,不仅仅是传统的高跷文化,热爱非遗的年龄层正在逐渐趋向年轻人,大家了解非遗文化的方式变得形式多样,从线上接触非遗、了解非遗,到亲身参与非遗、从事非遗,进而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