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擦亮长城金名片,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①
2024-05-23 14: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5月14日晚,延庆区八达岭长城脚下的小山村石峡村沸腾起来。“总书记给咱们回信了!”“总书记夸奖了咱们自发守护长城呢。”“总书记说,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当晚,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向大家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石峡村的乡亲们奔走相告,难掩内心的激动。

石峡村是延庆众多长城沿线山村中的一个。初夏时节,长城内外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作为北京地区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延庆境内长城达179.2公里,自上世纪50年代起,便开始了长城保护与发展的探索,珍视如眼,呵护如命,不仅让长城资源“留下来”,更让长城精神“传下去”。长城,已然是一张带动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金名片”。

◆保护长城是我们的使命

夏日的清晨,长城之上仍有寒意。八达岭镇石峡村长城保护员刘红岩拄着登山杖,背着一天的口粮和水,还有几个垃圾袋,踏上了她的“巡城”之路。“我们村与长城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小时候我望着它长大,现在则守护着它生活。”刘红岩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长城的深深眷恋。

石峡村附近有多个登山口,即便是耗时最短的路线,也需要攀爬40分钟才能抵达。刘红岩沿着城墙仔细检查,用手机拍摄长城照片,查找长城本体病害,上传到“延庆文保”App,以此判断和记录长城健康状况。

刘红岩(左)在给游人讲解长城保护相关知识 受访者供图

随身携带垃圾袋是每一名长城保护员的习惯。每当看到垃圾,刘红岩就随手捡起。无法精确计算刘红岩劝阻过多少攀登“野”长城的游客、捡拾了多少垃圾、上报了多少情况、攀爬了多少路程,她始终记着舅舅梅景田的嘱咐:“长城是人类文化遗产,是子孙后代的,我们必须守护好。”

梅景田是石峡村最早投身到长城保护事业中的一批人之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梅景田便自发在长城上捡拾垃圾,劝阻攀爬野长城的游客。2006年,在梅景田的倡议下,镇村共同组建了石峡村长城志愿者保护协会,村里80%的村民都报名当上了志愿者。如今在延庆,长城守护员人数达到134名,大多是来自长城附近村庄的村民志愿者,但都经过专业培训和选拔。

八达岭镇石峡村长城保护员梅景田接受采访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摄

在长城巡护和踏勘基础上,延庆建成了一本“长城账”,记录着长城的分布情况、点段、砖窑及长城附属城堡的详细信息,为长城的保护性修缮提供了依据和支撑。延庆长城资源丰富,境内长城总长179.2公里,分布在八达岭、大庄科、四海、刘斌堡、香营、永宁、井庄、大榆树、康庄9个乡镇,分为砖石长城、石长城、土长城三类,其中砖石长城总长度26.6公里。截至目前,延庆修缮墙体22247.96米,境内砖石长城抢险率超过88%。延庆区文物管理所负责人于海宽是长城踏勘工作人员之一。“穿山入林、风餐露宿,无论多么复杂的地形,也挡不住勘查小组的脚步。”于海宽说。

长城修缮理念也在不断演进,从最初的“残状修复”到“以抢险加固、现状保护为主的保护性修缮”,再到如今的“研究性修缮”,对长城的保护修缮日臻科学和完善。在延庆大庄科长城上,智能物联网设备的应用构建起长城保护全过程可回溯追踪的数字化档案。“人到不了的地方、眼看不到的地方,无人机就派上了用场。”操作无人机进行长城巡护的长城保护员王东旺说。

与此同时,延庆区长城保护、长城文物文化管理机制体系也在不断完善。5月16日,延庆区文物局、区长城管理处同日成立,有效理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体系,压实文物保护管理责任,将丰厚的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爱长城、护长城,早已是延庆全区人民的共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2019年,保护长城公益性组织——长城小站文化传播中心成立,至今已经拥有1000多名注册志愿者。而在长城脚下的八达岭学校,学生们成立社团,当起长城文化志愿讲解员,将守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的血脉延续下去。

石峡村长城保护员整理散落城砖 石嘉琪摄


作者:

北京延庆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