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的八达岭长城,在山峦叠翠的掩映中,愈发瑰丽雄奇、气势磅礴。中外游客慕名而来,站在蜿蜒起伏的长城之上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八达岭长城只有南北4座敌台对游客开放,其他许多点位长期失修。从上世纪50年代起,延庆就开始了漫漫的长城保护之路,是全市长城保护与发展起步最早的区。几十年来的坚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长城保护初见成效。
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从“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开始,长城的修缮方式几经优化。从八达岭长城的“复原式理念”,到九眼楼长城的“残状修复理念”,再到2019年前后,以抢险加固、现状保护为主。这种“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的理念有效维护了长城的自然历史风貌,也成为当前在贯彻落实长城修缮保护中的共识。
进入新时代,长城保护被赋予新的内涵。近年来,北京市率先提出以文化带方式推进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北京长城保护重心由一般性抢险加固向研究性修缮转变,长城保护理念也正在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转变,长城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修缮理念不断进步。延庆争当长城文化带建设领头雁,推动研究性修缮项目,坚持最低程度干预,保留长城古朴风貌,同时应用科技手段,进行预防性保护,探索长城保护新路径。
2022年,延庆区正式启动大庄科段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区别于“哪里损坏修哪里”的抢救性保护,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采取多专业协同全过程数字化跟踪,完成数字化动态档案记录及标准整理、考古发掘、全段工程勘察与设计等任务。首次引入了考古发掘,开始转向修缮、考古、研究并重模式。首次在国内开展数字化长城碑刻微痕提取,对长城田野碑刻实施微痕提取数字化识别,高水平精确还原长城文物文字史料。以无人机采集数据为基础,训练AI自动识别长城现状残损情况,探索用科技手段保护长城。这是一种遗产保护理念在保护实践中的探索,通过以考古挖掘为开端,多学科研究为手段,数字化跟踪记录为保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展示利用为目的的实施方式,开启了长城修复保护新篇章。
图为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4号敌台考古前(东向西)。 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长城保护不仅要确保长城本体和周边环境安全,也要保护长城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延庆区博物馆(文物管理所)副馆长于海宽表示:“我们将长城价值研究工作贯穿长城保护项目始终,充分理解长城形制特色、价值内涵,充分关照到局部点段与长城整体的价值关联,保护长城文化内涵的整体性,探索长城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