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边值守中的青年力量:小事不小,关键在坚持
2020-08-27 17:2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青春不能浪费,年轻人就要为社会贡献自身力量。事不在小,用心坚持才是最重要的。”一副手套、一件马甲、一个袖标、一颗初心,开启了青年团员暑期“垃圾分类桶前值守”的工作日常。东铁匠营街道红狮家园社区垃圾桶站前,几名青年志愿者正在为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讲解垃圾分类常识及易混垃圾分类小技巧,宣传介绍、协助分类、掀桶指引、桶站维护。其中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大三的学生富艺凯是众多青年志愿者中的“出色代表”,固定每天8:00-10:00的桶站值守,他总是提前到岗,坚持周末“无休”,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初心指引践行团员使命

在社区垃圾桶站值守的20余天里, 20岁的阳光少年好似一团焰火,清澈的眼光、微暖的笑容,总能耐心细致地为居民宣传分类知识,大家都喜称他为“富老师”。在工作中,他始终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坚持对值守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协助社区及物业解决垃圾分类关键难题。他发现居民投放垃圾 “年龄化”特点比较明显,年轻人产生的垃圾多以外卖盒、食品包装、快递箱为主,而老年人多以厨余垃圾为主,针对此现象,“富老师”和他的小伙伴特制定分类指导方案:年轻人多宣传,以鼓励促文明行为;老年人多帮助,以行动促习惯养成。对于部分居民反映的垃圾桶站减少导致垃圾满桶、溢桶现象,富艺凯则认真观察,记录时间规律,并结合实际积极上报社区和物业,提出能否在垃圾投放高峰期增加清运频次,缓解桶站压力。最终小区物业对清运工作进行合理调整,受到居民一致好评。

以身作则树立分类榜样

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富艺凯和他的家人也像其他居民一样历经着知晓、疑惑、学习、熟知的“分类成长”过程。据了解,富艺凯的母亲是名老党员,党员“传帮带”的作用在他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原先家中厨房只有一个垃圾桶,母亲负责清理垃圾,现在实施分类后,母亲则带领他一起对家中的垃圾分类进行详细规划。厨房空间不够,多余垃圾桶又没地方放,干脆用原桶装厨余垃圾;快递纸箱巧利用,成为其他垃圾的“好归宿”;超市购物袋也装载着回收垃圾在鞋柜处重新“上岗”,分类从源头做起,行动从你我开始。此后,母子二人互相监督,相互促进,养成分类投放好习惯。

不负韶华贡献自身力量

生活向前,辛苦与磨砺,都将成为生命的痕迹;岁月成长,汗水与付出,终将成为人生中的财富。回顾暑期桶前值守工作,他深有感触的说:“多年的混扔习惯想要一下子修正过来,确实不容易,我也理解。但正是因为困难,才需要我们反复宣传,手把手指导。通过各类宣传引导,居民分类意识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虽然分类道路布满荆棘,但我有信心,也相信不久的将来,垃圾分类将成为每一位居民的生活习惯,到那时不需要桶边值守也能做到分类常态化。”

来源 丰台报

通讯员 郑洁

编辑 原梓峰


作者:

北京丰台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