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小松:功夫在声外
2021-07-31 19:4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习书法的讲,功夫在字外。写诗的有言,功夫在诗外。我是音乐人,却爱读闲书,不务正业,所以时常借口:功夫在声外。”作曲家瞿小松深切体会到“之间”是处一微妙的地带,随意、自在。他写作《之间》,选取文本段落与陶渊明、苏轼、庄子超时空相会。该书近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爱东坡,如爱古琴音乐

1989年至1999年,瞿小松旅居欧美,以自由职业作曲家身份创作、生活,偶尔也做一些讲座。他逐渐感觉到,“我的创作感悟、人生经验,在西方能够做的分享有限得很。直觉告诉我,跟国内学子和各类朋友交流,有可能更深入、更广泛。”2000年,应上海音乐学院邀请,瞿小松回国从事教学。他认为,音乐学院应该培养文化音乐人,而非仅仅专心于技巧的乐匠。音乐之外,他给学生开课讲《道德经》等经典,并将课上所讲内容和自己收获的启迪、帮助与感悟整理成书。其《无门之门》《音乐闲话》《小事》由海南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音声之道》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14年出版。

2016年,瞿小松在音乐创作的间歇开始写作《之间》。全书包括“会意陶潜”“相和东坡”“悦读庄周”三篇。上篇“会意陶潜”选取陶渊明四言诗4首、五言18首、文2篇;中篇“相和东坡”选取苏轼诗19首、词20首、文31篇;下篇“悦读庄周”选《庄子》内篇27段、外篇45段、杂篇7段。“陶渊明遣词行文,精微平实,意境超拔,却从不作惊人之语,从不刻意为高。唐宋诗文,苏轼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大家。我之爱东坡,一如喜爱古琴音乐。苏轼有些诗词佳作,也令我联想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极度细腻极度敏感却不自恋。”瞿小松将精彩、深邃的《庄子》放在全书最后。

声音的之间,是寂静

“就诗词而言,我是一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偶读诗,不解格律,每有会意,便欣然击节’。”书中,瞿小松通过“会意”“相和”等方式,与陶渊明、苏轼、庄子的诗文和思想遥相呼应。比如,“会意陶潜”中,他以诗经《秦风·蒹葭》看陶渊明《停云》的用语与意境:“‘风’于《诗经》,《诗经》于古今中外之诗,朴、实、淳、简、敛,节奏流畅,生动自然,不饰虚语,境象清纯素净……陶公诗,近诗经者,以四言为最。用语真朴,节奏流畅,境象素净,生动,自然。以音乐人之耳听去,‘风’的节奏,溪水般清澈无节的十六分音符,其和顺流畅,得益于诗句的均匀重复。”

对于书名,瞿小松表示,“之间”超越方位、品级、价值判断、感官与概念,无法定义。就音乐而言,声音的“之间”,是寂静,是超越感官与概念的寂静本身。它宽广无形,犹如含纳浮冰与波涛的大海,犹如含纳日月与星辰的太空。“中国传统文化的妙处就在‘之间’,安处游弋之间,出入自如,尽享微妙于其间。”《之间》责任编辑李静韬表示,作者选取的是几位中国古典文学大家的作品,文字洗练,可读性强,节奏感鲜明。

文字、音乐都重感性直觉

瞿小松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要音乐作品有歌剧《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之死》《命若琴弦》及室内乐作品《MENG DONG》《行草》等。目前,对瞿小松来说,不论是文字写作,还是音乐创作,他都更看重感性直觉,而避免理论推理,“我写音乐,不会考虑也不会想到文学。写歌剧或者有词的歌,会去感受具体文字内含的深意与能量。我的文字写作,受我的音乐创作影响,如结构的自然走向、句子与段落的呼吸,尽可能避免语音的简单重复。但我的文字写作,并不影响音乐创作。当然,歌的词与歌剧的剧本除外。”

写作时,瞿小松习惯逐字逐句仔细推敲,如同音乐创作当中对每一个音的精细取舍。而他的音乐创作越来越在意非专业圈子的普通听众,比如,今年4月首演的由苏州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的《听寂2》。“目前的音乐创作大多是委约作品,但我只接受、只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感而发。文字写作的动机,在于分享人生经验、阅读所得。我目前的人生阶段,文字写作的分量重于音乐创作。因为时时有感,所以日日而发,不时而记。”瞿小松说。

卢旸/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