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有时不需要太多语言,陪伴或许是最好的“良药”
2021-08-31 11:3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小锦一是一名双侧混合性唇裂的患儿,十天前和妈妈来医院的那天,只有3个月大的他,躺在大红襁褓里,只有一点点大,小脸圆嘟嘟的,刚吃饱正睡的香甜。但双侧上唇的裂隙让他的脸畸形明显,不忍直视。今天妈妈带他来是准备住院做手术的。

疫情期间,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每一名患者和陪住都要进行肺CT、新冠核酸、抗体及血常规的检查。由于孩子年龄小,手术前还会被要求做心脏彩超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所以在他们来到我们医院住院部前,已经奔波了好几个医院了。孩子妈妈抱着已经熟睡的小锦一,手里还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脸上已经有疲惫之色。我们尽快为他们办完了入院前的各项手续,把孩子放在刚铺好的病床上,妈妈长出了一口气。

入院第二天清晨,孩子需要空腹抽血。听着孩子哭闹,锦一妈妈的脸色更加焦躁,不停地在抽血室门口徘徊,不住搓着双手,双眼含泪。我们看在眼中,也只能轻声安慰。从此,妈妈的配合度就明显下降,心情也非常低落。

术前准备和签字按部就班地进行,因为孩子是双侧混合性的唇裂,同时前唇组织量很少,且向不完全裂的一侧偏斜,手术难度相对较大。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关系,病患及家属只能在病房内活动,不能各处走动,这让妈妈的焦虑情绪开始外放,对前来交代病情的医护都没有好脸色,让想帮她的人都无从下手,同时她自己也有些无所适从。我们的医护人员努力尝试各种方式帮助、纾解她,尽力安慰和解释,但多数时候却被她的冰冷态度拒之千里。

看着明显焦虑的锦一妈妈,我曾小心尝试过主动沟通,但她就像个“刺猬”,防御着身边的每个人,就连同病房病友妈妈的安慰也听不进去。直到手术的那天,孩子进入PACU观察彻底苏醒后,转回病房,我循例去看患者。孩子在她怀里安静地睡着,但她却在对护士吼着:“我家娃啥时候能吃东西?都饿得不行啦!”见此情况,我立即走过去,对她平静地说:“咱们不着急,不着急。你看孩子睡得多香,咱别把他吵醒了,醒了该觉得疼了,让他安安静静睡一会。您也平静一下,歇一会,自己一个人带这么多天孩子也挺累了,咱们先冷静一下。”

她听到我说话,抱着孩子呆愣地看着我足有半分钟,就在我以为她又要大吼大叫的时候,她一屁股做到了病床上,大哭了起来,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我知道她已经忍了太久,终于爆发出来,于是慢慢靠近她,扶住她的肩头,她并没有抗拒,继续大哭。于是我靠近她,让她靠在我身上继续哭,轻轻拍着她的背,什么话都没说,就那么任由她靠在我身上哭了大概五分钟。终于,她自己慢慢停了下来,拿着纸擦眼泪,跟我说了声“谢谢”,随后便打开了话匣子:孩子在村里被歧视,总遭人白眼;家里经济困难,还有个病人,只能自己一个人带孩子来北京看病;跑了好多个医院,挂号检查,到了你们医院才算说能住院做手术了;住院抽血孩子遭大罪了,她也没办法;这几天陪孩子在医院又不能出去,只能跟孩子挤在一张1.4米的小床上,夜里也睡不好……

她零零总总念叨着,虽然已经不用靠在我身上,但我一直站在旁边静静地听着,当她说得差不多了,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说了大半天,抬头看了我一眼,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笑笑跟她说:“没事,哭出来、说出来是不是舒服多了?咱娃已经做完手术了,不用那么担心,都会好起来的,日子是自己过出来的,不用管别人都怎么说!”她突然抬头看了我一眼,虽然还挂着眼泪,但我在她的眼中看到了感激和希冀。

从那天开始,她遇到我的时候总会跟我点头笑笑,医护的嘱托也能听进去了,人也越来越开朗,脸上表情舒展开来,好像年轻了十岁,每天都跟着护士努力学习,认真地为孩子护理伤口,到术后拆线出院,还特地跟我们打招呼说:“穆大夫,我们今天回家啦,谢谢你们的照顾,有空去我家那边玩啊!”从此,我便发现,安慰有时不需要太多语言,陪伴就是最好的安慰。作为一个医生,我知道虽然可能她的很多问题我都帮不上忙;作为一个母亲,她的难受与委屈我是能体会的,陪伴与倾听我还是能够做到的,这是不是就是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呢。

也许陪伴只是很小的动作,但我想幸福感,不过是更懂得关注每个当下,不过是可以转换思考的角度,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美好,抓住每一个看似细碎的幸福瞬间。虽然天生的缺陷让唇腭裂家庭陷入困境,我们的手术能够帮孩子恢复外观和功能,但最终他们还是要融入社会,继续生活。而我们更高远的目标,也许就是帮他们在心理上立得住,站得稳,有更高远的梦想,并勇敢追逐,这也许就是唇腭裂家庭与医生最大的幸福吧。

作者简介:

颌面外科 穆玥

穆玥,北京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主治医师,硕士,2004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2004-2007年于北京口腔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07年至今在北京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唇腭裂治疗组工作。从业十余年来从事唇腭裂序列治疗及其相关研究,擅长唇腭裂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作为术者完成了唇腭裂畸形等专科手术1000余例。

医学人文点评:

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小天使,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的焦虑不安与心痛令医者感同身受。“安慰有时不需要太多语言,陪伴就是最好的安慰。作为一个医生,我知道虽然可能她的很多问题我都帮不上忙;作为一个母亲,她的难受与委屈我是能体会的,陪伴与倾听我还是能够做到的,这是不是就是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呢。”这一刻深刻感受到了作者与患儿家属的共情!

看了这篇文章更加体会到儿医的不易:为儿童诊治,需要付出百分之百的爱心、耐心,仔细呵护;同时还需要抽出一大部分精力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这里承载了太多东西,不仅仅是医患关系,更多的是与家长的交流,是医者的善良与初心……

点评人:王静 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作者:

北京医管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