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台区医疗保障局,有这样一个队伍,他们有的因为疫情原因被封控隔离,有的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下沉支援核酸检测;他们有的在家,有的在集中隔离点,用手机、用电脑,奋战在疫情防控战线的幕后战场;他们与病毒赛跑,与时间赛跑,全力以赴支援玉泉营街道开展大数据排查工作,帮助社区以最快速度实施落位管控,阻断疫情传播风险。截至发稿时间,共有79名干部职工参与到大数据排查工作中来,完成玉泉营街道41批次3395条排查任务。
最紧张的时刻:凌晨1点接到近300条排查任务
“大数据排查任务,实行24小时工作制,几乎全时段保持紧张状态,随时待命、随时接单,接单后立刻开展排查。”作为支援玉泉营街道大数据排查任务的对接人,党建科科长林映辰如是说。“半夜接单,连夜奋战,忙碌到后半夜两三点,几乎是常态”。在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林映辰的手机不敢离身,一旦接到玉泉营街道下发的涉疫风险人员名单,不管白天黑夜,她都要立刻组织全局参与排查任务的干部职工,迅速安排任务,分头开展行动,带头联系、核实名单上人员的信息,是否到过风险点位、现居住地在哪、近期核酸情况、同住人员数量,汇总信息并及时上报。
抗疫“战场”上,医保局的同志们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用无数的电话织起一张张防疫网,若干个彻夜奋战,只为将疫情传播链条以最快的速度阻断。
24小时工作制,意味着随时在岗。无论你在做什么,一旦接收到风险人员名单,就需要迅速反应,瞬间进入工作状态。“吃饭的不吃了,陪孩子的不陪了,无论在干嘛,放下手里的活,打开电脑、摁亮手机就开始打电话”。有的同志半夜接单怕影响家人休息,搬着笔记本电脑,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打电话;有的同志睡着觉听见手机震动响铃,知道“来活了”,迅速爬起来打开电脑开始“接单”;有的同志生病腰疼,躺着、趴着打电话,录入信息。数据核查队伍里有一位老同志祁海云,在集中隔离点身边没有电脑,她找工作人员要来纸笔,把一个个通话内容记录在纸上,再用手机一点点录入到电子表格里。“每次录入我都特别小心,看准了、按对了,生怕录错串行影响工作。”
最担当的接单:“我报名!”“我可以!”“我来!”“后面的数据给我!”
“@所有人,各位同志,马上要来数据了,时间紧急,要马上反馈”;“@所有人,今天辛苦一下大家,又新增了风险点位,刻不容缓,要争取在子夜有效时间之前打完所有电话,请做好准备”;“@所有人,同志们今天有大批量派单任务,需要连夜开展工作,具体派发时间还不确定,半夜了,有效时间非常短,请问哪位同志在线?群里报一下”每当林映辰在医保局电话支援微信群里@所有人的时候,总是有同志迅速站出来,“我报名”,“我可以”,“我来”的回复消息,总会在瞬间刷满手机屏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凤云更是在深夜认领任务“给我派单”。不管何时,只要战斗需要,医保局的同志们就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奋不顾身、奋斗在前。他们把使命铭记心里,把责任担在肩上。
“没有谁是天生的夜猫子”,“打完最后一个电话,我看到了北京4点钟的早晨”,有谁会想到,在数个连夜奋战的凌晨,有这么一群医保局的同志们,手脚逐渐发麻,声音越发嘶哑,腰背疼的钻心,眼睛熬的通红……他们不同于下沉支援核酸检测风吹日晒的同志,他们在疫情防控的后方甘当“隐形卫士”,他们抢单、抢时间、抢进度,快速拨打电话,核查风险人员信息,分秒必争。战场不同,抗击疫情的使命和决心一样;地点不同,奋不顾身的精神和力量一样。在开展大数据排查工作中,涌现出一批表现突出的同志:朱望权接单97条,成为当前接单榜的第一;孙海鸥、贾红梅、李婷及医疗保障科的同志们,在深夜里积极主动认领任务;“大家都在下沉支援,作为居家人员,理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孙立权说。
最温情的话语:“谢谢,你们辛苦了”
“您好,请问您是xxx本人吗?我是丰台区大数据排查的工作人员,跟您核实是不是去过xxx风险点位……”疫情以来,很多人接到过这样的电话。大数据排查工作是尽快通过电话核查到存在疫情风险的人员,将这些到访过风险点位的人员信息进行记录汇总,再由对接街镇分派给风险人员所在社区,方便社区迅速落位,做好人员的动态跟踪。
“深夜打扰,居民可能反映较大,请大家拨打电话时注意措辞,务必做好解释安抚工作。”林映辰在深夜分配任务时这样嘱咐。由于大数据排查任务的特殊性,派单工作经常在深夜进行,且要求在有效时间内迅速排查完毕。因此,半夜给居民打电话是常有的事。睡得正香的人,突然被电话叫醒,起床气腾地冒出来,说话的语调也拔高了好几度。“这个时候,就需要换位思考,尽可能减少居民的怒气,争取理解和支持。”不连夜排查,第二天就有可能增加新的行动轨迹,给病毒传播造成可乘之机,与时间赛跑、协助社区迅速落位,是大数据排查的责任。于是,凌晨的电话一旦拨通,医保局的同志们第一句话总是“您好,抱歉这么晚打扰您休息。”
由于是居家或隔离状态,参与大数据排查的同志们都是使用自己的手机拨打电话,经常被反诈意识强的居民怀疑,“这时候就只能耐心地做好解释,有时候还会和居民聊上几句,谈谈居家隔离的注意事项,说说集中隔离的个人感受。”医保局是民生部门,医保工作本身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每当这时,医保局的同志们总会把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带入进来,“把电话打到居民的心坎里去”,做好信息核查的同时,安抚居民的情绪。
“我核查到一个风险人员,在京无单位、无居住地,身无分文,在街头流浪,急需寻求救助和落位”、“有个风险人员是外地人员,他的孩子需要在今天下午办理医院出院手续,这个人暂住酒店不允许外出,急需协调帮助”在大数据排查工作中,时常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超出了大数据排查的职责范围,但医保局的同志们没有置之不理,而是积极协调街道、社区帮助居民解决问题。“谢谢,你们辛苦了”电话里,群众的声音少了抱怨,多了关切,成为深夜里最温情的话语。
最默契的团结:微信群里有序的接龙和在线表格里闪烁的名字
连续多日的大数据派单任务,让医保局的同志们练就了不用言语就能意会的默契。单子下来了,每人根据接单的规则,5条、8条、10条,在微信群里有序的接龙,各自主动认领要打的电话序号。有的同志打完自己承担的电话任务,还会帮着还未完成任务的同志打电话,按着序号顺序,一个从前向后打,一个从后向前打。“大家都在想着自己多承担一点,别人就可以早点休息”。
在微信线上表格里,有谁在填写内容,那个单元格就会显示填写同志的微信名字。每当在完成任务的尾声,总会看到互帮互助的同志们在单元格上闪烁的名字,在一个个静谧的深夜、在没有互相沟通的情况下,用一种默不作声的方式,阐释着医保局同志们的团结。
来源 丰台报
区医保局供稿
编辑制作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