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特级教师罗倩敏工作室走进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西马校区,围绕张林老师《校园绿地恢复方案》灌溉节水篇的引导课、探究课和王玎玎老师《校园绿地恢复方案》灌溉节水篇的展示课,开展了基于物理单元主题项目式——热现象的应用,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线上线下融合进行的研讨活动。参会者有丰台区教育发展中心王冬梅主任、李晓菊老师(线上),还有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方庄校区初中物理教研组组长周方方老师及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西马校区教学处主任吴羽、西马校区理化生组全体成员。研讨会由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罗倩敏线上主持,周方方老师现场指导的方式进行。
两堂课较好地践行了特级教师罗倩敏工作室的“宽物聚智融合教学”理念。
一、聚焦于生活真实情景,契合跨学和融合教学实践主题
张林和王玎玎两位老师的教学选题,来源于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西马校区正在实施的《校园绿地恢复方案》项目,该项目是由该校区生物学科牵头制定的、多学科参与的一个横跨多学科融合,共同支撑的项目课题,作为绿色校园规划已经开始实施。该项目课题在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的推动,发现绿地灌溉是一个难题,由此,需要物理学科带领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加以运用并解决灌溉难题。物理学科选择的《校园绿地恢复方案》灌溉节水篇,是以生活情景中的汽——化和液化问题为载体,通过项目的引导展开,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让学生体验了物理问题来源于生活,三来让应用蒸发和液化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了物理走向社会的实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兴趣和内驱力。
张林老师《子项目一:地标漫灌蒸发之痛》
王玎玎老师《子项目二:灌溉方案的确定》
二、从真实问题情境走向学习问题情境
张林老师以校园种植社团灌溉校园菜地的情景入手,根据北京的气候特点,结合校园绿地的种植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到以往灌溉方式因水漫延的面积过大,大风天气等因素导致的蒸发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等不足之处,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再根据真实体验——汽化和液化实验,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可以从哪些物理知识出发,进行上述问题的解决。学生们通过汽化的体验后,了解到汽化的方式之一 ——蒸发现象。随后以生活情境中的蒸发现象的应用,提出关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结合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得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表面积、液体温度、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王玎玎老师则基于子项目——所学蒸发知识,并结合北京绿地灌溉方式的资料提供,让学生通过阅读,分组探讨校园绿地灌溉方式的合理性设计方案,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基于学生认知进阶,教学执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张林老师以酒精的汽化和液化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深层次体验后,使学生认识到蒸发可以通过提升液体温度的方式来加快,气体可以通过降低温度实现液化。并通过生活情境中蒸发的影响因素问题的生成、提出、解决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后,针对地标漫灌蒸发之痛发表看法,初步提出这种灌溉方式的不足之处。此外,张林老师还通过沸腾的实验,解决了生活中关于烧水做饭时的“白气”是否为水蒸气的争议。
王玎玎老师则以子项目——所学蒸发知识为出发点,首先为学生提供了北京市绿地灌溉方式的材料阅读,让学生为校园绿地人工供水的灌溉方式进行设计,提供智慧。
其次,王玎玎老师根据子项目——液化的知识,引导学生采用第二种校园绿地补水方案,向空气取水的方案。通过捕露网材料的提供,让学生又打开了另外一条思路。
两位教师在教学中,展现出了相同的教学特点:教学设计基于学生认知进阶,通过实验观察、操作与深层次的讨论,从具体的实例上升到形成物理观念,通过层层问题链的搭建,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再上升到普遍的认知能力的蜕变。两节课充分体现了基于问题导向,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遵从物理学科特点,明晰主题及其层级的关联与进阶,教学执行以突出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物理学科特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充分体现了学习共同体,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生态
课堂上,两位老师始终重点突出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小组合作融洽高效,组内探讨活动热情高、分工明确、分享积极。老师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表现和分享给予高度评价激励,分组指导及时得当,充分展现了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能动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里的学习活动,多次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交流、分工合作,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和科学思维能力,很好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生态。
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
学生分享
学生分享
学生分享
张林老师指导
王玎玎老师指导
五、信息技术加持,助推“学是教评”线上线下融合研修
张林和王玎玎两位老师课后汇报说道,此次特级教师罗倩敏工作室进校园指导活动,在单元主题项目式跨学科融合的新课改大背景下意义重大。大家无论在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施方面,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一次升华。单元主题项目式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根据此前学习到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度不够,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这次的名师工作室进校园指导活动,真正把握到了新课改的核心和精髓,在教学实践中,真的做出了极具物理学科味道的项目式、跨学科,使参与到教学环节中的老师和学生受益匪浅,真正做到了“学中做,做中学”。
工作室现场指导教师周芳芳老师点评说,这两节课从今天听课的效果来说,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张林老师的探究课,无论课堂教学内容的巧妙设计,还是实验器材的别具一格的设计与改进,让这节课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让人感到非常的新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感也特别充实有趣,通过演示实验和希沃白板的视频共享,让学生观看到沸腾的条件特点及液化放热的视觉盛宴,部分演示视频也很有震撼性。王玎玎老师的这节展示课,也让我感受到了极大的变化。作为一名刚入职不到三年的年轻教师,从试讲时的拘谨不自信,到正式上课时的落落大方,从课堂上呈现出来的驾驭能力,都让人为之感到振奋。在学生分组进行灌溉方案设计时,分组指导特别详细充分,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学生们进行分组展示时,王老师的点评特别充分到位,而且表扬方式多样且精彩,这些成长是有目共睹的,也是让人为之感到非常高兴的。
吴羽主任也点评说,作为一名非物理专业的老师,我也能够感受到这两节课所带给学生们的充实和快乐。张林老师的课堂展现出物理原汁原味的教学生态,让学生对于课堂学习能够专注且充分参与其中。王玎玎老师作为一名入职不久的年轻老师,能够在展示课上如此落落大方把一节课上好,让学生乐在其中,并以积极的姿态进行分组共享展示,很让人为之振奋。王老师通过这次研讨课,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后期我们期望王老师还能有更多的展示机会。
来源 丰台时报
编辑 原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