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发布!丰台区第九本“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手册来啦
2024-05-09 17:4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如何遵循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价值导向、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行?

如何立足京华大地、善用社会大课堂,构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丰台区以“行走的思政课”这一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创新实践作出回应;并以研编系列实践手册这一举措为“行走的思政课”的真实落地提供抓手。

今日“主角儿”是丰台区依托“中国评剧院——北京京剧院”精华路线开发的“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手册,它们是该系列实践手册中的第九本。

手册聚焦“文化自信”,旨在引导学生走近评剧、京剧的历史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第九本手册由丰台教委、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牵头,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第六小学和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南站学校执笔,获得丰台分院中小教研思政及道法教研员指导,得到中国评剧院、北京京剧院的大力支持。

评剧京剧并蒂花,国粹非遗耀中华。唱念做打四功法,一招一式人人夸。戏比天大辈辈传,传承创新成佳话。

——西罗园六小编委团队

梨园天地揽胜,戏曲世界纵横,

中华复兴有我,文化创新传承。

一方舞台,浮华记忆的背后是文化积淀的血脉传承;

一代名家,坚守创新的历程是文化自信的坚定求索。

——十二中南站学校编委团队

手册内容介绍

手册分为“理论篇”“实践篇”和“工具篇”。其中“理论篇”为教师提供政策背景、课标依据、基地资源分析参考,呈现依托该路线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总目标参考。“工具篇”是师生行走中可能用到的项目学习工具及其使用方法。而作为手册主体部分的“实践篇”是学生的研学任务单,包括“导语”“学习目标”“师生行走”“评价反思”“资源拓展”等模块,为学生实地探访提供脚手架。

在本手册的“实践篇”中,编委老师们设计了哪些有意义、有意思的学生活动呢?以京剧篇为例——

西罗园六小编委团队这样说:

京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于京剧在艺术课上有过一些接触,但认识有限,我们用沉浸式的方式带领学生体验中国传统国粹。

走进北京京剧院,一楼大厅的名家雕像、二楼《同光十三绝》的画作,见证京剧发展历史的展厅……都可以成为学生行走学习的资源。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京剧的现有认知水平,我们设计了“开启京剧之旅,领略国剧风骨”“体验唱念做打,品味国粹魅力”“探究京剧文化,做非遗传承人”等主题活动,每个主题活动下,我们设置2-3个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小任务。通过画脸谱、赏唱段、学身法、听故事等多种活动将传统的京剧艺术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进行融合,在行走中发现京剧的独特魅力,感悟戏曲艺术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进而触发学生心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北京十二中南站学校编委团队这样说:

中学学段,我们设计了“溯源京剧历史,厚植爱国情怀”“触摸文化精髓,传承创新精神”等主题活动。在“溯源京剧历史,厚植爱国情怀”主题下,我们选取《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等唱段,设置学习剧目故事、学唱京剧名段等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戏韵家国情。在“触摸文化精髓,传承创新精神”主题下,学生通过听、看、唱、演等多种感官途径了解了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并能够从“故事题材、表现方式(音乐伴奏、唱腔、舞台布置、人物扮相、动作姿态)”等多角度比较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异同,由表及里,由具体感知到抽象理解,进而锻炼分类整理、分析概括的能力,在古典式的唯美写意和时代潮流的融汇贯通的碰撞比较中,锻炼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本次实践体验,认识到京剧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出蓬勃生命力,在世界艺术领域中绽放出夺目光彩,为我们的民族拥有如此艺术瑰宝而感到骄傲自豪。

除了平行的主题活动设计,手册也注重纵向的学段衔接。比如,小学学段和中学学段在“京剧篇”都涉及“京剧脸谱”的内容,小学通过《说唱脸谱》歌曲的学习,提升兴趣,了解京剧脸谱的由来和不同性格的戏曲人物脸谱的不同颜色和样式,探寻戏曲脸谱背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自己绘制脸谱的学习体验中将已有知识和新的体验相结合,初步感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学结合袁世海关于京剧脸谱的创新故事,思考个人在工作领域中力求突破与创新所要具备的要素,明白一门技艺的传承创新,需要对这门技艺发自心底的热爱和坚守,需要自身长期不断的丰厚积累,需要向同行业的优秀前辈和榜样汲取经验。进而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自身努力和坚持,也能够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促进自我提升,激发创造力。

手册编写掠影

自2023年12月启动手册研编工作以来,丰台区第九本“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手册编委团队通过实地考察、交流研讨、专家引领等方式持续推进手册研编工作,以确保实践育人实效。下面有请十二中南站学校刘壮壮老师带领大家回顾手册编写历程及思考。

手册使用展望

关于第九本“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手册如何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编委老师们这样说——

西罗园六小编委团队:

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带领学生线上线下走进中国评剧院和北京京剧院,了解评剧和京剧的历史,体验戏曲演员们的日常工作。一句句念白和唱腔中,唱出演员们对戏曲艺术的奉献;一笔笔勾画的脸谱,一个个细致入微的动作,展现他们对戏曲艺术的热爱。结合评剧和京剧艺术走进校园的活动,将校内与校外链接成为育人整体,带领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的戏曲世界,在戏曲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成为中国文化未来的传承人。

西罗园第六小学评剧社团和中国评剧院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王平老师,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戏聚校园”节目表演

北京十二中南站学校编委团队:

在编写手册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统一的路径,我们结合已有经验对于活动进行设计,例如我校汲取评剧社团在校开展活动的优秀经验,在行前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评剧,在行中课来到评剧院的排练厅学习体验评剧基本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践中领会评剧文化精髓。

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评剧演员日常工作背后所蕴含的热爱与敬业,感悟任何行业台上的光鲜靓丽无不来源于台下经年累月努力。此外,学生通过台前幕后的参观环节,了解一步评剧的诞生离不开编剧、化妆室、道具制作室,服装室,后台、舞台多方协同运转,引导学生知道成功的背后不仅是个人的努力奋斗,还要依靠是团队协作的力量。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设计思路符合行走的思政课这一创新实践教育,将思政课程与研学实践教育有机结合,打造动态的思政课程。

丰台区“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手册旨在为师生依托该路线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提供一种可选思路,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加以灵活利用。期待各学校在两本手册的启发下,探索出更多符合本校师生特点、彰显学校育人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样态。

来源 丰台时报

供稿 丰台区教育委员会

编辑 赵智和 实习编辑 高帆


作者:

北京丰台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