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1949年8月14日至9月16日,毛主席十分罕见地为新华社连续撰写《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等5篇社论,批驳美国政府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为什么毛主席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连续批评一份白皮书呢?
五次批判美国白皮书(二)
讲解员:杨巍
文化队接待班
“美国国务院关于中美关系的白皮书以及艾奇逊国务卿给杜鲁门总统的信,在现在这个时候发表,不是偶然的。这些文件的发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胜利和帝国主义的失败,反映了整个帝国主义世界制度的衰落。帝国主义制度内部的矛盾重重,无法克服,使帝国主义者陷入了极大的苦闷中。”1949年8月14日毛主席在双清别墅为新华社撰写了社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在毛主席看来,不管白皮书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它的价值就一条,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胜利和帝国主义的失败。
毛主席指出,“准备斗争”的口号,是对于在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的问题上,特别是在中国和美国关系的问题上,还抱有某些幻想的人们说的。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被动的,还没有下决心,还没有和美国帝国主义(以及英国帝国主义)作长期斗争的决心,因为他们对美国还有幻想。
8月18日,新华社发表了毛主席写的第二篇评论,题目就是《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曾被收入中学课本,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因而广为中国人所知。
如果说美国白皮书的发表,诚如新华社第一篇评论所说,是“无可奈何的供状”,那么司徒雷登“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离去的背影,则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叹,它意味着,一个时代就像过去的一页日历,翻过去了,或者,被撕掉了,而司徒雷登就是那个过去了的时代的象征人物。正如毛主席在评论一开头所指出的,“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新华社连续刊发三篇评论《无可奈何的供状》《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后,在国内引起了广泛讨论。
在这种形势下,8月28日、30日,9月16日,毛主席又撰写了《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3篇社论,进一步深刻揭露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指出白皮书“是美帝国主义反动政策在中国惨败的史册”。社论还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发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了理论上的说明。
毛主席撰写的5篇社论表明,新中国将正确处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干涉中国内政,表现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故事文字来源于:
《老一辈革命家在香山》
对美国对华政策侵略本质的深刻揭露——读1949年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等五篇评论 学习时报 许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