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教|清明·画绝与情痴跨越时空的神交
2022-03-31 17:4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世说新语》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东晋最负盛名的画家。他对中国绘画史的影响非常深远,有一种说法,古代画家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从东晋顾恺之开始。

顾恺之被称为中国山水画的鼻祖,缘因他对山水之美的欣赏和执迷。在东晋人的心中,若“神情不关山水”,则不会有好作品。顾恺之便是最流连东晋最美的山水——会稽,每逢闲暇便往返于会稽与无锡,沉醉于自然,体味超拔尘世的自由。

△ 顾恺之《斫琴图》(宋摹本局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魏晋六朝是文学艺术走向自觉的历史阶段,玄学成为士人思想的主流,对自由个性的追求、隐逸之风的盛行融汇成时代背景下社会的独特面貌。

“自然”开始以独立的姿态进入到士人审美视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和谐共生,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便产生了充满生命意趣的山水诗文,注重自然之道的书法,致力于表现自然灵动的山水绘画,和糅融各种自然要素于一体的园林建筑。

山水和园林为士人们的“浮游精神”找到了顺其自然的归宿。

△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宋摹本局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顾恺之的出现,是绘画从政治伦理教化转向艺术自觉的标志。将自然万物视为审美对象和表现对象,多了“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般审美性的欣赏与关照,一时间,“雅好林泉”蔚然成风,对园林建筑和山水的描写摹画,成为自然审美意趣的象征。

△ 乾隆帝对《洛神赋图》的评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洛神赋图》是东晋的某一日,顾恺之翻阅友人送来的书卷,看到三国时代曹植书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

顾恺之为原文中,曹植构建的洛水幻境而吸引,人与神相恋的不可得,相互思慕却不能终成眷属的失意感伤,梦中的情境愈绮丽,愈映衬现实的悲凉。

△ 洛神

△ 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局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顾恺之与曹植,通过书与画的长卷达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交游与共情。顾恺之以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才能,对满含深情的文字作品进行再创造,令后世的我们也通过笔墨色彩的演绎,倏忽踏入洛水之畔芳草萋萋的傍晚,看到那注定以怅惘结局的一次相逢。

△ 赵孟頫《洛神赋》纸本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洛神赋图》如古代的连环画一般,以四段五个场景,描绘出了曹植与洛神从相遇到分别”怅归“的故事展开。画中的洛神,合原文中“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的描写,将数个洛神的形象或置于“绿波”中,或置于半空中,以还原飘忽浮游的状态。

这种交替、 重叠的空间布局手法在建筑环境塑造中同样关键,利用空间回环相同,道路曲折变幻的手法,使空间与景色渐次展开, 连续不断,周而复始,打造景色多而空间丰富的层次感。

“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顾恺之将他对自由的追寻与山水的热忱融汇在笔下的长卷里,令后人坠入美轮美奂的缥缈画境。

下期介绍

魏晋文化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达到了通透空灵的至高境界,宗白华说,汉末魏晋六朝是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这些思想和意蕴也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

△ 苏轼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苏轼一生历经5代皇帝,仕途坎坷多折,“性好山水”却令他坚韧乐观,惬意地拥抱自然与诗意的园居生活。

北宋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士流园林中诗画意趣和园林意境的融入,令“文人园林”达到兴盛。

这位“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文学家一生看过多少处山水?参与营造了多少座园林?又点亮了哪些文化技能点?《苏轼,苏东坡的园林之旅》将告诉你答案。


作者:

中国园林博物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