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教|清明·见自己 见天地 见众生
2022-04-03 17:2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明朝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文徵明和唐伯虎的性格最是南辕北辙,关系却最要好。文徵明骨气清傲,笃静悟初,唐伯虎风流狂狷,佻达不羁。唐寅的狂狷,始终是文徵明欣赏而歆羡的,他似乎能从他才华横溢的老友身上,映照出一种和自己截然相反的人生,找到一种跳脱理性与凡俗桎梏的爽快。

△ 文徵明 图片源于网络

文徵明也始终是纯粹而真诚的。唐寅遭都穆诽谤,被夺功名,被妻子离弃,又和弟弟分家,整日萎靡花天酒地。文徵明一面为唐寅鸣不平,与自己亦师亦友的都穆断绝来往,一面又劝说唐寅振作,看不惯他虚耗才华,却被落拓的唐寅挥笔写就一封言辞激烈的“绝交书”。后来唐寅悬崖勒马,急忙又写了一封书信来“求和”,文徵明不怀芥蒂,欣然接受。16岁相识至53岁唐寅离世,这份情谊持续了37年。

△ 文徵明《拙政园卅—景图》(局部) 图片源于苏州风景园林

与其他古往今来的才子们相比,文徵明的故事里少了一些光怪陆离,风花雪月,也没有跌宕起伏,轰轰烈烈。自小便讷于言,7岁母亲离世,11岁才能口齿清晰地说话;少年时拜名师学书画,26岁起开始参加科考,数次名落孙山;待到54岁被举荐入仕,未过几年,便请辞回乡,此后游山玩水,读书作画,过复得返自然的潇洒日子。随着他的好友,他的妻子,他的爱徒都相继离世,直至90岁,文徵明在画桌前执着他心爱的画笔终老。

△ 文徵明《江南春》(局部) 图片源于网络

笠泽风烟荒橘柚,横塘秋色老芙蓉。

几时归去楞伽寺,常伴林僧看古松。

——明·文徵明《病中又怀吴中诸寺》

无论是父亲的期许,还是少年人的执拗,数十年的应试而不中没有令文徵明一蹶不振,却令他看清京城的宦海沉浮,蝇营狗苟,让他原本就厌闹喜静的性格更加鲜明,烟水恬淡的江南故乡才是一种心灵的感召。

△ 《兰亭序》(文徵明 73岁临)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源于网络

回归山水自然的文徵明,如同开启了人生真正的征途,践行了很多清雅高洁的生活志趣。

他对《兰亭序》的取法学习,设身处地将文人名士追寻返璞归真的理想融入其中,是文徵明书风形成,成为明代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二王”书风传承者的重要源泉;因有参与建造圆明园的经验,1533 年,文徵明应友人王献臣邀请参与造园,并帮他绘制《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是绘画美学与理想园林统一之作。

△ 唐寅《桐山图》局部(文徵明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源于网络

晚年的文徵明因前来求字画的权贵不胜其烦,立下规矩不见三种人:宗藩、权臣和外国人。

然而对于前来求他鉴定所购古画真赝的普通百姓,他却来者不拒,并且哪怕是赝品,他也常会认定为真品。对于拿着文徵明的画作来找他鉴定的作品更是如此。旁人问及缘由,他回答:“凡是入手字画的人,家中必有余钱,真假对他而言也无甚要紧;对于出手字画的人,家中必有劫难,真假便尤为重要。至于拿着文徵明赝作的人,倘若他们是斥巨资买下的,我告之他们是赝品,怕他们承受不了压力和损失。”

事权贵不折腰,遇黎庶而下交。骨气清傲,却不刻薄,不锋利,坚如磐石又温润如玉,正如文徵明笔下的山水,精细秀润,恬逸清淡,充盈着现实与艺术相融汇平衡的生命力,与隐逸的赤子之心。


下期介绍

清明节吃什么?

传统意义上的清明节由寒食节和上巳节演变而来,也有着吃寒食的习俗。香甜可爱的青色小团,是这一传统节日饭桌上的主角。可别小看这圆形小物,它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藏了一个关于文人风骨的故事。


温馨提示

请您提前预约参观门票。由于馆内停车场车位有限,请配合现场工作人员的引导,耐心排队等候入场。如馆内停车位已满,可选择附近车位充足的停车场进行车辆停放。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请您遵守国家有关预约、错峰、限流、验码、测温等防疫规定,服从工作人员引导,感谢配合。

请您注意防护安全,科学佩戴口罩,保持一米间距,文明安全赏花踏青。

另外,中国园林博物馆线上更多精彩展览与科普内容,邀请大家浏览体验!


作者:

中国园林博物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