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探寻“昭昭文心”——《山石小品艺术初探》
2022-07-07 16:5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中国有3000余年的园林发展史,园林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园林是自然与人文、环境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家园。

师法自然的中国园林艺术承载了古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延承至今,古典园林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园林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项目,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孟兆祯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园林学家和教育家,现代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践行者,首批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我国第一座国家级园林博物馆建设的发起人和专家顾问组组长。

六十余年来,孟兆祯院士一直坚守在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和科研岗位,在研究实践中博采众长,总结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之精髓,巧妙地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出版了代表性著作《园衍》。

孟兆祯大学毕业后留任于北京林业大学,开始了他的科研教学生涯。

《山石小品艺术初探》是孟兆祯学术生涯中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发表于北京绿化协会成立大会之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文章的名称中可以看出,受到其恩师汪菊渊先生的影响,孟兆祯留校后便扎根于传统,专注于传统园林的研究和实践。孟兆祯曾问汪先生:“学习传统园林应该在哪些方面入手呢?”老先生告诉他,中国传统园林中最难学的就是假山。

《山石小品艺术初探》

中国园林史上有一系列造园名家,无论是明代的计成,张楠垣,或后期的葛玉良,都以山石著称。

假山,是园林四大要素里面能代表园林特色,也是自古传承的造园技艺里最难入手的一个要素。山石小品是假山艺术中的一种类型,具有“因简易从,尤特致意”的特点。

文章初步地探讨了山石小品的涵义、意义、特点和作用;结合北京、苏州、上海园林的实例阐述了常见的山石小品,并总结了布置山石小品的主要艺术手法。山石小品,见证了孟兆祯不懈研究探索的勇气,也成为他辉煌学术历程的“丰碑”。

全文约15000字,附图28张,照片35帧,全部为孟先生手工刻版印制。用铁笔刻在蜡纸上,并精心绘图、排版,一笔一划写就的作品,和如今的电脑排版不同。漂亮工整的版面,凸显了扎实的基本功,和治学的严谨耐心。

时至今日,园林专业手绘仍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

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孟兆祯堪当此誉。

2022年是他90周岁诞辰,他这样总结自己:一生北京林大,一心风景园林。

让我们循着一代又一代园林工作者的足迹,领略孟兆祯先生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累累硕果,探寻源远流长的园林文化中延承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作者:

中国园林博物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