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名山大川众多。在祖国华诞之际,每一个人无不为这壮丽河山而骄傲与自豪。不知您在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时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古人看到的山水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正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展出的“物上山水”,追寻古人眼中的山与水。
山川,天地之形势也。上古先民从山林中走出,择水而居,依山为落,延绵千年,生生不息,山水承载了人们对于自然和未知世界的想像与探求。“山水”一词源于《山海经》,书中详细记录了九州山川河流之形胜物产,勾勒出上古时期的人类文明与山川形态。
3000年前的“水”
原始时期,我国古人尚未发明成体系的文字。在看到壮美的山川河流后,他们想要将其描述给其他人,于是便选择在石壁和陶器上绘画来让别人观看并表达自己难以言说的感受。久而久之,山川河流形的纹饰便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绘于陶器之上。距今3000余年的唐汪文化便是一种典型代表。出土的唐汪文化陶器上常饰有各种波浪纹,体现出古人对河流湖泊的崇拜,也向我们展示了3000年前古人眼中的“水”。
△ 涡纹鸟纹弦纹双耳双钮罐 唐汪文化
屋上“世界”
瓦当又称瓦头,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此处展示的是战国秦时期的一枚瓦当,“日、月、山、水、利”五个符号性文字置于葵纹中。秦人认为日、月、山、水、利是整个世界的组成要素,表达了秦人对山川湖泊的崇拜与对大自然的敬畏。在这种天人合一、浑然一统的宇宙观影响下,园林里面的山水保持了一种“纯自然”的状态,中国园林也在这种影响下逐渐走上了与欧洲规整式园林截然不同的道路——风景式园林。明代造园家计成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 葵纹日月山水利瓦 战国秦
炉中“仙山”
熏香在古代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活动,熏香香器也就随之被广泛的制造,出现了各种造型的熏香炉,其中汉代的博山炉最为著名。展出的这座博山炉呈山峰形,镂空透雕,雕刻有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多层山峦,山峰间有孔。于炉中焚香,青烟自孔洞飘出,缭绕山体,形成群山朦胧的效果,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古人发挥了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将现实中存在的山进行玄幻加工,并通过制造博山炉这一器物来将自己的想象化为实物,最终他们眼中的山、想象中的东海“仙山”呈现在2000年后的我们面前。同一时期的皇家园林也盛行将现实中的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用仙山、仙境的方式的再现。古人对于仙山的想象,对园林向着风景式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灰陶博山炉 汉
在纷扰中驻足,心怀敬意再次与古人的山水相对。峰青江碧,海晏云阔。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山水静默,一如千百年的时光。
让我们一起走进“物上山水”
在欣赏和解读各类展品之际
捕捉掩藏其中的文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