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花神· 群木庶草,乾坤一菊
2022-10-14 09:5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秋风凛凛,天色粼粼,在园林繁丽的秋色中,菊花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

菊花又称黄华,鞠,寿客,金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花卉,耐寒,喜光,品种丰富,有些还具有香气。

菊花是我国原生物种,有三千年历史,人们乐忠于探索菊花的培植之道,晚唐时,李商隐写《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便是在那时,菊花已在花匠们的栽植之下,拥有了艳丽斑斓的色彩。

菊花的“一朵”,实际上是“一簇”,叫做“头状花序”,每朵花序上包含一簇带有雄蕊和雌蕊的“管状花”,和一片片只有雌蕊,不可授粉结籽的“舌状花”。

谈起咏菊,大抵先想起魏晋山水间被尊称“菊圣”的陶渊明,《饮酒》写尽古往今来的名人高士对隐逸文化的向往。自此,东篱盛放的菊花与能望见南山的院落,猎猎寒风里咂在鼻端与舌尖的苦涩冷香,被奉为隐士的象征。

咏菊的鼻祖其实并非陶潜,可以追溯至《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两千多年来,菊花受到众多文人、士大夫的倾倒,并成为物化的自我形象,滋养着不辞孤寂、坚贞不屈的君子之操。

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里写:“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之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秋季万物行藏,草木零落,唯有菊花遗世独立,纳乾坤之气,开于寒微,人们便认为食菊花能延年益寿,有了重阳节赏菊、食菊的民间习俗。

菊花位列梅兰竹菊四君子,不仅诗人词客争相咏吟,画匠的笔端也留下菊的风姿。

沈周的《盆菊图》卷是中年得意之作,画秋郊赏菊,杂树中设一茅亭,四周以曲栏隔成庭院,院里墙边有盛开的菊花数盆,亭内三人围方桌坐饮,意态悠闲,画后沈氏自题诗一首:“盆菊几时开,须凭造化催。调元人在座,对景酒盈杯。渗水劳僮灌,含英遣客猜。西风肃霜信,先觉有香来。长洲沈周次韵并图。”

或许在中华民族赏菊、品菊、咏菊的审美历程中,早已将菊花不屈不媚、不畏不惧的品性融入到了血脉中。金秋时节,在秋风中,菊花洋溢着多彩的生机,在淡淡的幽香中,给园林的秋色点缀得清洁怡雅。


作者:

中国园林博物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