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教|品万千锦色 听王仲杰解析永乐宫彩画的来龙去脉(三)
2022-11-05 14:0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中国数千年的发展中,创造了无数辉煌的宫殿、庄严的寺庙、秀美的园林与古朴清雅的宅园。在这些建筑的创造中,除了千姿百态的造型、独具匠心的环境外,精美的彩画装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 中国园林博物馆室外展区塔影别苑涵虚牌楼

中国古建筑上的彩画艺术是中国建筑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常常被用来形容古建筑及其上的装饰,十分鲜明、极富特色。

△ 中国园林博物馆室外展区塔影别苑涵虚牌楼

彩画融合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呈现出建筑的艺术魅力。彩画有用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精良的制作技术、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成为了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

△ 王仲杰老先生《永乐宫彩画的来龙去脉》主题讲座(节选)

永乐宫是道教三大祖庭之一,内含丰富的艺术精品与特色的建筑文化,被誉为“东方艺术画廊”。现存的几处古建筑上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元、明、清三代彩画精品。

△ 三清殿明间西缝八椽栿

彩画界泰斗、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专家王仲杰老先生,从1957-1964年在永乐宫搬迁保护现场连续工作七年,测绘、记录临摹了大量永乐宫建筑彩画,做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在《永乐宫彩画的来龙去脉》主题讲座中,王仲杰先生分享了对于永乐宫彩画的研究成果和感悟。

△ 2022年7月17日 王仲杰老先生主讲

园林大讲堂《永乐宫彩画的来龙去脉》主题讲座

本期社教课堂,我们将继续体味三清殿彩画的工艺特点,在青绿迭晕间,感受彩画纹饰灵活欲动、活泼多姿的美。

以下内容根据讲座录音整理

王仲杰:三清殿的彩画绘制工艺它的特点是巧妙用金。不像后来清代故宫太和殿,全部一片辉煌的金色,它用金极少。我想举个例子,斗拱的楞的部位除了黑线以外,它还有一道细金线,在我们临摹的时候都把它记录下来了。

△ 三清殿明间东缝八椽栿

王仲杰:这金线有多粗呢,大约超不过3毫米,在阴天看不出来,稍微晴朗的天,你能看出斗拱的边有光亮的感觉。俏就俏在这个部位上了,用金很少,但是你感觉到了,这就是那个时段的绘制方法的巧妙手段。

△ 三清殿西次间八椽栿

△ 三清殿内槽外檐阑额

王仲杰:第二个,它大梁里面的龙,不像后清代的颐和园、天坛,都是金龙,它是色龙,绿色龙、白色龙。但这龙的身子上用极细的金线画出来,你看得出来这龙身上是有龙鳞的,实际上就是极细的金道。

△三清殿外槽内檐东山拱眼壁彩画

王仲杰:再一个,任何一个木材,它风干以后,极容易出现裂缝,按清代的做法用油灰把它填实,元代不是这种做法。临摹时我们也得动手,它那个缝,在元代时卷了一个纸条给它嵌到缝里去了,已经过了六百多年,我们拿毛笔一撬,哎,撬出来了。元代的东西在制作上很巧妙,就是用那么一个小纸卷,但是七百年依然留下了。

△ 油灰填实

王仲杰:现在永乐宫三清殿、纯阳殿,它的藻井的顶部,大概有圆桌面那么大,直径两米,在天花上都画这种纹饰。这种纹饰,我的初步分析,它是当时设计者的一个智慧的结点。

△ 三清殿天花

△ 三清殿藻井(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仲杰:这个图看着简单,它是一个活动的、流动的东西。近几十年来,古建界给这种纹饰起了个名字,“网目纹”。我初步分析,大概是外国学者给定出来的,其实它并不是鱼网,实际它是个光芒。你看辽代的佛像,头部的背后都有一个大圆光,都有这个纹饰,文物界管它叫“头光”。我把这个纹饰叫做“光芒纹”,代表光、光明、佛法、神力。这种纹饰是比较普遍的。

王仲杰:三清殿这个彩画是哪里人画的,壁画上有记录,木构上也有。在内槽的壁画上,大约有 1 米多长、20 公分高的一段空白处写着:“洛京中山,马君祥待召、崔待召、马待召”,下边的落款是:“泰定三年”。

王仲杰:洛就是洛阳的洛。“中山”很可能是个镇或是村的名字。“洛京中山”应该就是地名,翻译过来就是今天的洛阳中山。待召是画官的名字。南宋的时候有四大画家叫“刘李马夏”,他们也是待召,皇家画院的御用画家。“马君祥待召、崔待召”,把这些文字联系起来,就是永乐宫壁画这些作者就是当时洛阳附近的匠人画的。

△ 元 永乐宫《朝元图》 马军祥等绘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三清殿内槽外檐阑额

王仲杰:第二个,它有稍北边的成分,像光芒纹,我调查过一些古建筑的彩画,比如说,应县木塔是辽代建筑,坐落在山西,藻井的边框,画的光芒纹;山西大同朔县的崇福寺,大屋脊上画的光芒纹;东北辽宁义县的奉国寺的西佛殿,柱子上画的光芒纹。这些建筑上的光芒纹是辽代的。名手们都鉴定了,那就说明永乐宫这个彩画,它是集中原和辽金时代精华的一个结合体。

△ 三清殿藻井彩画

一幅彩画,一段传承故事,锦色木衣,凝聚民族精神。

下期社教课堂,我们将继续穿梭在永乐宫的艺术殿堂里,体味纯阳殿重阳殿中彩画的清淡雅致、舒朗质朴,感悟青绿相间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


作者:

中国园林博物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