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
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料峭寒风吹不散的冷香,萦在冬末春初,寂寥凄清的庭园……我国十大名花之首的梅,便是严冬时节,万松岭上“天工点酥”的第一等奇绝君子。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最早读到王安石的这首咏梅的诗,便是在儿时的语文课本里。那时对梅花之奇秀尚懵懂,唯记得书里写,遥看梅花便知是梅而非雪,正因幽香浮动,是白雪没有的清艳。
特征
梅花要独享清凉世界,不肖与众花争春,开花极早,有芳香,花瓣常近圆形,粤片5枚,多绛紫色。
诸多古籍记载,蜡梅同腊梅,又称黄梅,与常说的梅花并不是同一种,是蜡梅科、蜡梅属,但花时、香气都与梅花相似。蜡梅色似蜜蜡,温润淡雅,常被作年宵花供于古人案头。而《诗经·摽有梅》《花镜》中花开五瓣,意蕴吉祥的“天下尤物”,则是我们常说的梅,是蔷薇科杏属植物。
应用
梅,可观可赏,亦可食。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果梅栽植和食用的记载,古人将梅子用作调味品,系祭祀、烹调和馈赠等活动中不可或缺。蜡梅亦可入药,《本草纲目》中写:“蜡梅花味甘、微苦、采花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可解热生津。
若是在屋宇厅堂子内,赏梅便只需将其作为盆景供设于几案之上,幽香粉艳、曲折多姿,岁朝之时,又被赋予迎春纳福的寓意。
文学底蕴
“质淡全身白,香寒到骨髓。”
——张道洽《梅花》
梅,具有“清客”、“清友”之韵,娴静、淡雅、瘦耀、古拙、简洁、朴素、纯净、安宁,似雪而非雪,香似玉人清。
最是爱他风骨峻
如何只喜玉资研
——【宋】王柏《和无适四时赋雪梅》
梅最受文人墨客珍赏的,当属其不为强暴、凛然不屈的气概,“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风雪摧残,不减气节,梅早已是守正不移的君子化身。
我国最早研究梅花的专著,乃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著《范村梅谱》:“梅似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奇怪为贵。”苏轼在《红梅》中更以梅喻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气度:“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园林应用
池边新种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妒,
今年好为使君开。
——【唐】白居易《新栽梅》
白居易对造园有极高造诣,对植梅置景可谓见解独到。栽梅绕屋再加之水边篱落,若静若动,盈盈暗香。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林逋又将梅的姿韵美推演至高潮,“梅妻鹤子”的论调,使种梅、赏梅、爱梅之风愈盛。梅林、梅亭、梅台···层出不穷,植梅造园的形式得到极大的丰富,至此,梅花渐成为文人房前屋后必备之景。
古人植梅造园,若真风雅,当用苍松作背,翠竹作客,梅花为主,添傲霜立雪之气,构成一幅相得益彰的“岁寒三友图”。苏州网师园有“竹外一枝轩”匾额,“一枝”以梅花名额,取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诗句意,突出梅花的幽独娴静之态和欹曲之美。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择月白风清之夜,去赏暗香浮动,篱落横枝的画意。
*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室内还存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前程似锦楼梯空间,它创造性地采用了“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等手法,以多变的路径将景观串联起来,给游人带来独特的观赏感受和联想。
四段楼梯围绕四季变化展开,自下而上以“冬”“秋”“夏”“春”为顺序,以四种传统颜色作为主色调,向两端进行渐变。每段楼梯都选择了与季节相应的文化植物,再配以绿色植物为点缀,游人拾级而上时,既可以“悦读”又可以“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