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时
花光柳影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上巳
三月初三
上巳节传承久远,最早出现在汉代,魏晋时将日期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是民间与贵族游春娱乐的盛会。
如今早已与清明节相互融合的上巳节,自古便是一个与鲜花、与流水、与诗歌密不可分的节日。
《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所谓“上巳”,源自于干支纪日,是指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最早见于汉初,是举行“禊礼”的重要节日。
清明时节,正值阴阳更替、季节轮换,阴气尚未尽褪,而阳气蠢蠢摇动。此时风邪宜侵,当沐浴以涤尘辟邪,这便是“祓禊”的意义。
上巳节,万物浪漫柔软,鸟与花齐栖,风与水并色,天下的春光,一半要归入园林。
于是东风涤荡气魄,曲水婉转风姿,天下园林暮春时分的好景,尽在这一日里看遍了。
<<< 左右滑动 浅斟南北园林春色 >>>
时至魏晋,上巳节落定农历三月初三,更是随着当时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流蕴骨,衍生出了名传后世的园林雅集——曲水流觞。
这一项由上巳节所延展出的人文精神游戏,在祓禊仪式之后,以曲折流水为托,羽觞作杯,将一腔蕴藉风流的文人情趣尽注其中。
△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卷
顺流而下,杯停为诗,这种极具浪漫情怀的雅集文化,是修禊风俗与园林自然的绝妙相逢,最终促成了“曲水流觞”这一后世园林经典的造景题材。
△ 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国造园技艺厅内,仿照北京潭柘寺猗轩亭内曲水流觞所造之景,正面视之为龙首,镜中观瞻则为虎头
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之时,渐渐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使得上巳节逐渐与清明节相融合。
最终,宋元时期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上巳踏青这两个古老节日精华归拢于一处、传承至今的清明节。
清明之日,上巳之时
曲水流觞的文化之中
是春光与人文的绯色相逢
是园林与诗歌的缠绵邂逅
许下千古风流蕴藉
取尽天下园林春色
这是暮春时节
园林向着你我最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