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寄情的中国式浪漫惊艳世界。
柳是什么
柳是一类植物的总称,主产北半球温带地区。一般为乔木或灌木,枝呈圆柱形。叶互生,通常狭而长,多为披针形。葇荑花序直立或斜展,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
柳是一抹春意
每到春天,点化万物的春风似剪刀般将柳叶、柳丝剪裁得像碧玉一般,“万条垂下绿丝绦”“千条嫩柳垂青锁”“拂堤杨柳醉春烟”“客舍青青柳色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绝美景致,装饰了整个春的世界。
柳是一个美人
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如唐人白居易《长恨歌》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的歌咏,以及宋人张先笔下“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李清照笔下的“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范成大“柳眉翠已扫,桑眼青未放”。
现代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形容柳似新娘——“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柳是一种习俗
折柳送别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意在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到了汉代,古人折柳送别的风俗蔚然成风。其寓意大致有二:一是柳树速生,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唐代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很好地诠释了柳树速生的生物特性和赠别挽留的审美意象。
清明插柳
“清明插柳”也是我国的民俗,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臣介之推。据说他力保国君重耳出逃19年,割股作汤,忠心耿耿,后来重耳作了国君他却被遗忘了。他与老母在绵山自耕自织为生,最后被大火烧死在山中的枯柳树下。清明节男女头上戴柳、车马轿上插柳是为了踏青迎春,象征吉利,“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说的就是这个习俗。
柳是一样食物
柳树刚发的嫩芽,一簇簇的青嫩可爱,用热水焯水减轻苦味后,用盐、糖、香油调味,形成一道凉拌柳芽,或者多几道工序做成柳芽面团子。除了食用,柳芽还可以做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谷山笔麈(zhǔ)》中就有过把柳芽、椿芽等叶用来煮泡的记载了。柳茶的味道很淡、没有什么香气,只有一股苦味,喝不惯苦茶的人是很难入口的,但是把茶水咽下后,又会有一股清新的滋味。